秦皇島:北方小城變渤海明珠
2008-12-7 10: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上世紀80年代,地處渤海之濱的河北秦皇島沐浴改革開放春風,躋身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列。20多年來,秦皇島依港而興、以城育港,堅持大開放、大開發并舉,緊咬住“生態優先”不放松,沉寂的北方小城變成一顆“渤海明珠”。
港興城城育港 城港互動共榮
秦皇島因港而立,同時依港興城、以城育港,港城互動,城港共榮。
改革開放30年來,秦皇島港煤碼頭一至五期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到2007年12月,全港煤炭年吞吐量突破2億噸大關,成為世界煤炭輸出港中名副其實的“大哥大”。油品、雜貨、集裝箱碼頭陸續興建、擴建。貨物吞吐量從2219萬噸猛增至2.45億噸,30年間增長10多倍。
港口做大做強,城市經脈疏通。依托港口,秦皇島臨港工業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地發展起來。2005年,臨港企業銷售收入達379.8億元,已占全市GDP總量的半壁江山。依托港口,一批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相繼落地生根,其中60%以上都瞄準了“臨港經濟”。如今,秦皇島以糧油加工、金屬壓延、玻璃建材和機械制造四大產業為主的臨港產業集群,產值占全市的60%。
秦皇島不僅組織本地企業與港口對接,還與山西大同等市簽訂共享口岸資源協議。下一步,秦皇島將著力構建臨港物流體系,開辟以集裝箱為主的海上國際航線,打造集糧食、煤炭、鋼材等為一體的北方進出口集散中心和糧食物流中心。
開放促進開發 發展實現跨越
30年前,秦皇島臨港產業寥寥無幾,外資項目空白。秦皇島以大開放促快發展,靠快發展擴大開放。1984年至2007年,累計利用外資30.83億美元,年均增長46.8%;2007年,外商投資額是1984年的6803倍,進出口總額35.40億美元,為1989年的125.4倍。“請進來”還要“走出去”,秦皇島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上國際舞臺,已有33家企業赴境外投資,位居河北之首,總投資2.85億美元。
大開放,更要大開發。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就是一個縮影。1985年,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僅1.9平方公里,24年間,這里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的建設思路,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如今規劃控制面積56.72平方公里,成為集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出口加工區等為一體的現代化經濟園區,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占全市的比重均超七成,工業總產值占到一半。
30年里,秦皇島因旅游開發而美名遠播,旅游成為這座城市的支柱產業。1984年前,這里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旅游收入僅260萬元。2007年,接待游客1532.53萬人次,總收入87.5億元。
既要“金山銀山” 更要“綠水青山”
“不要污染的GDP,不要污染的政績。”秦皇島歷屆領導班子都反復強調: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他們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設置三條決不能碰的“紅線”:浪費資源能源的項目不上,污染環境的項目不上,影響安全與群眾健康的項目不上,把保護生態作為城市發展的底線,僅這兩年,就拒絕有污染的大項目20多個,投資額達30多億元。
對新成立的黃金海岸保護建設管理區,秦皇島人視若“掌上明珠”,明確保護、發展并重,使之成為河北繼曹妃甸、滄州渤海新區后又一增長極。在主導產業選擇上,強調綠色經濟和主導產業的結合,主打種植園經濟和休閑文化產業,實現綠色經濟下的產業發展。
作為北京奧運會協辦城市,秦皇島在高質量完成奧運工程的同時,踐行“綠色奧運”承諾,5年投入城市綠化資金8.6億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3.2%,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