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省會經濟圈和加速融入長三角
2008-12-7 10:1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國家擴大內需的新形勢下,我省如何加速融入長三角?昨天,2008中國(合肥)泛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洽談會上,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經濟研究司司長葉興慶、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等專家學者,設壇開講我省省會經濟圈與長三角經濟圈合作與發展戰略。
走出“經濟洼地” 需發展縣域經濟
“近兩年來安徽以合肥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發展速度很快,但從全國及泛長三角的角度看,合肥仍處于‘科教高地、經濟洼地’的局面,省會經濟圈要發展,合肥要真正成為‘脊梁’做大做強,勢必要發展縣域經濟。”葉興慶表示,2007年,安徽省的GDP總量為7345.7億元,雖然排名全國14位,也創造了近12年來的最好水平,但是人均GDP僅有11180元;而在安徽省最新縣域經濟排名中,肥西縣第三、肥東縣第九、長豐縣第24位,在全省看,優勢不明顯,遠遠沒有達到一個縣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葉興慶說,當前,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外部環境相當嚴峻,而縣域經濟具有廣闊的市場,增長潛力大,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可以有效擴大內需、改善民生。
承接產業轉移 轉化競爭優勢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目前核心優勢在下降,某些產業不得不向周邊轉接,作為中部地區的安徽應抓住機遇,把勞動力成本低、資源優勢、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呂政說。
從長遠看,長三角仍是能源短缺地區,并不適合高耗能產業發展,必定會發生產業轉移。從經濟地域的角度看,江淮分水嶺土地貧瘠,非常適合開展工業活動。
盡管情況如此,但一些并不適合長三角經濟發展的產業沒有撤退,主要是因為長三角地區物流等工業生產配套條件成熟。對此,要想發展省會經濟圈,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首先是要創造好的軟硬件環境,如政策環境、配套條件等;其次要實現競爭優勢的轉換,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階段,在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減弱后,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就必須調整原有的低成本戰略,努力培育起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新的競爭優勢,實現競爭優勢的轉換。 (陳婧婧 孫昊)(合肥在線-江淮晨報 陳婧婧 孫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