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東海,開啟嶄新時代
2008-12-7 10: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半島工程,這一移山填海的壯舉,被稱作“溫州城市發展的控制性工程”。
2006年4月29日,靈霓北堤建成通車。一條14.5公里的長龍,從龍灣靈昆伸向海天相接處的洞頭。同日,甌江口開發建設總指揮部掛牌成立,甌江口區域開發全面起步。
這是一個嶄新時代的起始;這是一個嶄新城市的序篇。
如果說,半島夢圓,讓我們感受到了海島變化的旋律;那么,正加快推進的甌江口開發,則讓我們觸摸到了繽紛啟幕的“東海時代”的脈搏。
卅載期待
歷史不會忘記,溫州人民對半島工程數十年的期待。
溫州的發展面臨著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渴望土地,渴望深水港,渴望產業結構的提升——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將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大海。
最初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71年。當時,有專家提出“堵塞靈昆港,墾地十萬畝”的甌江南口墾涂工程規劃。1978年,圍墾大堤全線拋石,后因論證不足和技術問題而擱淺。
但是,對于甌江口的開發,溫州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
出生于洞頭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原總工程師謝慶道,回憶起當年的往事仍記憶猶新。“每當退潮的時候,我站在霓嶼島上,甚至可以聽到靈昆島上的雞叫聲。于是萌發了下去走一走的想法。”謝慶道說,“經過三個小時的半游半趟,我發現,這片灘涂泥沙沖積層基礎扎實,修建堤壩不成問題。”隨后他大膽提出了半島工程的設想。
這一設想,一時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持不同意見的人士主要有三大顧慮,一是擔心對甌江口航道造成影響。二是擔心對樂清灣生態產生影響。三是擔心對甌江防洪體系帶來不利后果。”曾任淺灘圍涂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的周晨暉回憶說。
論證的過程,持久而深入。盡管溫州灘涂圍墾有著豐富的經驗,但半島工程的研究和審批仍持續了20年之久,僅前期工作就投入了1.1億元。科學論證、科學決策在這項浩大的工程中顯得十分生動。
科研專家首先將“北堤”按比例制成物理模型搬進了實驗室。周晨暉說,“當時制作的物理模型面積達到了4000多平方米,相當于一個小型足球場,并采用了最新采集的實地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為進一步驗證科學模型,1.8公里長的試驗堤作為實地模型開工。通過實地觀測,科研人員進一步證明工程對周邊環境影響不大,且對狀元岙深水資源維護有積極作用;試驗堤還通過了數次強臺風考驗,證實北堤工程實施的技術可行。
由3位兩院院士和8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溫州科學論證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試驗研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國內同行中是最先進的,驗證結果良好。
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隨后獲得批復。
2003年,總投資約6.5億元的靈霓北堤工程開工。憑著移山填海的精神,溫州人民把藍圖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海島嬗變
歷史正在書寫,踏海出行的海島人民今天發生的生活巨變。
坐在“溫洞快線”的客車上,洞頭北岙鎮居民陳慶偉感慨萬千,“過去進城只有水路一條。風浪大的時候,輪船忽起忽落,和著魚腥味,胃也跟著‘翻箱倒柜’”,“現在客車寬敞、明亮,票價才20元,坐著舒服,價格也便宜。”
車,成了海島人最熱門的話題。陳慶偉告訴記者,“現在,洞頭排隊等著學車的,有好幾百號人。”伴隨著學車熱,洞頭縣私家車擁有量出現“井噴”,近5年的汽車增長量,達到了過去50年的總和。
變化,不僅僅是路通了、車多了。氣勢宏偉的海堤,將洞頭和溫州大陸緊緊地連在一起。它喚醒了海島人千年的陸島夢,更引發了深遠的半島效應:老百姓的觀念變了,眼界寬了,路子多了,腰包鼓了。
海洋旅游,熱了。
結束了多年在外經商的闖蕩生涯,周文慶在家鄉東屏鎮東岙村租了一棟房子,開了一家漁家樂酒家。生意的火爆,讓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僅兩個黃金周,營業額就超過了10萬元。
半島通車以來,洞頭縣每年的旅客接待量超過百萬人次,實現的旅游綜合效益超過5億元。由于旅游帶動效應的凸顯和就業能力的拉動,全縣從旅和涉旅人員從4000人增加到8000多人。
致富機會,多了。
鄭林芬最近忙著學習一門“新手藝”。前不久,溫州一家筆業生產商與元覺鄉沙角村合作,設立了一個來料加工基地。盡管技術還算不上熟練,但她一個月多了400多元的固定收入。
越來越多的人看好洞頭的發展前景。不僅僅是來料加工,目前還有100多家企業準備扎根洞頭,謀求發展。近兩年來,洞頭的遷入人口數超過了遷出人口數,這在過去是從未有過的。
讓老百姓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生活上實實在在的變化:能買到更多的商品,有機會喝上珊溪水庫的清水,患了病可以方便地選擇進城看大夫……
“汽車能通北京城,跨江過海不撐船,未來洞山騰飛日,美夢成真變樂園……”東屏鎮東岙頂村的民間歌手洪杰,用閩南語唱出了心中的喜悅。
半島通車后,像這樣的變化,不管是已然發生的,還是將要發生的,還有很多很多。
幕啟東海
歷史更會期待,明天的溫州將在更大的版圖上描繪東海時代。
翻開新版的溫州地圖可以看到,溫州長長的海岸線,如同一張滿弓,靈霓北堤就是滿弓上向著東海待發的利箭。
“半島工程擴大了溫州的版圖,無論從解決瓶頸制約,拓展城市空間,還是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市甌江口開發建設總指揮部總指揮朱銘源的話語中透出興奮。
興奮的背后,牽著市委、市政府深遠而開闊的謀劃。
甌江口,這個國內第五大河口,除了擁有100多平方公里、相當于溫州目前建成區面積的可圍灘涂資源外,最重要的,它還是一個集內河、河口、深水港于一體的綜合性功能區域。
籌劃好甌江口,就是籌劃好溫州的未來。伴隨著半島通車,甌江口的開發建設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進入實質性階段。
它將拓展城市的發展空間。溫州城市將向東海推進60公里,新增包括洞頭諸島在內的200多平方公里面積,足以使溫州城市“長大”兩倍,開辟溫州大都市發展的新空間。在靈昆到霓嶼的灘涂上,可圍涂造地13萬畝,作為溫州城市發展建設用地、臨港型工業開發用地和耕地后備資源。
它將開發溫州深水港資源。半島工程使溫州大港觸角將直入東海,包括10萬-20萬噸級的國際深水港,一舉打造溫州作為“國家級主樞紐港”的地位。這也是半島效應最快顯現的方面。目前,狀元岙深水港一期工程兩個5萬噸級碼頭,已建成并通過驗收,預計明年就將正式開港迎客。
它將促進溫州臨港產業和區域經濟綜合協調發展。透過《溫州市半島工程西片區總體規劃》圖,可以預見,未來的溫州,將打造以石化、港口物流、船舶工業、能源電力和海洋生物制藥為重點的臨港產業帶,同時,高新技術也將作為溫州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半島區域將成為未來城市產業提升的重要區域。
浩大的半島工程,正成為通往溫州未來發展的起點和棧橋。迎接“東海時代”、再造一個“海上溫州”,這個“藍色”夢想帶給溫州人的,是美好的憧憬和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