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看待兩岸三通對閩臺貨運的影響
2008-12-5 11:3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方田
“陳江會”會經過11月4日上午的協商,下午2點正式簽署文本,就海運、空運、通郵以及食品安全4大議題進行正式的協議簽署。一時,兩岸熱心人士奔走相告,兩岸人民翹首企盼了30年的事情終于要變成現實了.但是高興歸高興,作為業者,我們還是要把我們的民族感情、閩臺血肉情先放下,冷靜地看待 “兩岸全面三通”對閩臺貨運物流的影響。
現在閩臺兩岸 “小三通”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 “人員走順、貨運不強”。2007年的 “兩門”、 “兩馬”、“泉金”的旅客達77.8萬人次,然而全年走的貨物并不多。今年前三季度,僅 “兩門”人員往來為59萬多人次,而福建全省運送貨物65.9萬噸,而貨量主要是砂石出口和金門馬祖的物資供給。盡管去年5月起,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相繼開通了往澎湖地區的 “貨物直航” (主要是運河砂賣給臺灣),但是受到我國 “限沙令”的影響,通貨量畢竟有限。兩岸小三通實施多年來,兩岸貨物和蔬果中轉不通,由此可見一斑。
再來看兩岸的貿易額。2006年,(全國)兩岸間接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而閩臺貿易額達56.07億美元。2007年,兩岸間接貿易額達1245億美元,而閩臺貿易額是69億美元。從這數據上看,閩臺貿易只約占全國總量的5%而已,這是一個很小的份額。也就是說,一旦兩岸實現三通,對長三角、珠三角等閩南貿易額度大的地區,物流量倒會是更大的促進,對閩臺貨物往來的直接影響畢竟有限。
最后看看我們的經濟腹地。福建要想在直航中發揮更為積極重要的作用,擴大其廣義的 “經濟腹地”,就必須繼續加快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建設,北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南接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向西連接內陸,擴大江西湖南。實際上,江西的貨物往廈門走的 “海鐵聯運”就很少,我們不妨以贛州為例。比如說,目前上海港、寧波港、深圳港、福州港、廈門港都明確地把江西、湖南劃為自己的 “經濟腹地”,而湖南、江西走福建港口的貨物并不多。贛州走深圳,快速,回程貨多;從贛州南昌走水路到上海港,便宜;而贛州走寧波港,國際干線多,通關快速。福建港口要提高 “海鐵聯運”的貨量,需要未來的向蒲鐵路、贛龍廈鐵路、新鷹廈線鐵路 “提量提速”之外,如何解決空箱回程 (即增加進口貨)也是一大問題。
當然,未來福建要在兩岸貨物往來上取得主動權,主要不是靠臺灣地區 “貨量增長”和 “產業轉移”,而應該是靠做大海西經濟,擴大經濟腹地,只有經濟總量上去了,才能對周邊省市產生輻射和吸附作用。我們仍以贛州為例,如果能解決回程空箱 (回程貨)和鐵路運行速度的問題,對廈門港的 “海鐵聯運”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而回程貨物少,則說明了進口量偏少,閩贛產業銜接還不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