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浙“橋頭堡”圖謀“二次創業”
2008-12-5 10:0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長三角地理版圖上,很容易找到浙江嘉善縣——位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南側就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
借助滬浙“橋頭堡”優勢及便捷的交通網絡,嘉善已成為臺資在浙江的重要集聚地。作為當地招商引資的“主力軍”,嘉善經濟開發區歷經十五載拼搏,完成了成績斐然的“第一次創業”,不僅吸納了大量資本扎根“魚米之鄉”,也在深刻詮釋著“地嘉人善”的文化內涵。面對宏觀調控和全球金融動蕩的局勢,未雨綢繆的嘉善經濟開發區,發起了“二次創業、再鑄輝煌”的總動員。 早報記者 吳正懿
黃金棲息地集聚“候鳥臺商”
位于長三角東南側的全國“百強縣”嘉善,與上海、杭州和蘇州相距均不到100公里,與江蘇昆山、上海一起被稱為“長三角中的金三角”,恰處滬杭、甬滬兩大經濟帶的交匯區。
1993年11月,嘉善經濟開發區經浙江省政府批準設立,規劃面積19.2平方公里。滬杭鐵路、南北向的善江一級公路穿區而過;320國道沿開發區北側延伸,滬杭高速公路嘉善出口、上海楓涇出口分別距開發區1公里、3公里,申嘉湖高速公路距開發區僅5公里,已通車的杭州灣跨海大橋途經嘉善縣城西側。在周邊,蕭山國際機場、上海兩大機場,及寧波港、上海港等樞紐,為開發區提供了快捷的運輸通道。
對嘉善特征的描述,民間的另一妙喻是:“昆山和嘉善是上海的兩只眼睛”。這不僅因為兩地同處“吳根越角”,有著相近的氣候、語言和生活習慣,也因為二者均是有名的臺商聚集高地。
作為嘉善承載臺資的最重要平臺,嘉善經濟開發區在初創時期提出“立足上海,面向國際,全面出擊,重點突破”的思路。隨著競爭加劇,管委會將思路轉向“主攻臺商,兼顧其他,做好服務,盡快形成臺商聚集高地”,后又提出“產業招商,以臺引臺”的思路,將引資目標直指具有“候鳥”特征的臺商群體。
事實證明,這步棋走對了——由于大量臺資扎根,1999年,開發區專設“臺商投資區”;2003年,繼江蘇昆山、廣東肇慶之后,嘉善成立了大陸第3個縣級的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嘉善“以臺引臺”的“模本”是晉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世界最大的緊固件生產企業“晉億實業”落戶開發區,總投資1.06億美元。在其帶動下,三永電爐、友信機械等企業先后落戶開發區,形成互為配套的緊密產業鏈,集群效應進一步顯現。
數據顯示,嘉善經濟開發區已累計引進臺資企業97家,占全部外資企業的48%;臺商投資占全部外資總投資的64%。
六大產業板塊齊頭并進
15年彈指一揮間。從一片夾雜著茅草的農田,到一座現代化工業新城,嘉善經濟開發區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在長三角眾多開發區中占據重要席位。統計顯示,15年來,開發區引進各類項目387個,總投資312億元人民幣。其中工業項目346個,外資工業企業226家,合同利用外資18億美元,分別來自中國臺灣、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憑借出色的業績,開發區連續8年摘獲“浙江省級先進開發區”。
秉承“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理念,嘉善經濟開發區六大產業逐漸定格。首當其沖便是由“晉億實業”領銜的五金機械行業。該公司的緊固件產品廣泛用于機械設備、交通、運輸等行業,并躋身航空、航天等領域,在青藏鐵路、奧運場館及京滬高鐵上都顯露身手。
木業家具是開發區另一特色產業。嘉善的膠合板以質優量大聞名,產量占全國1/3。2002年,總投資1.05億美元的臺升家具公司進區設廠,進一步提升了嘉善木業行業的檔次。開發區內逐步形成膠合板、高檔出口家具、運動器材及與之相關的涂料、五金件、包裝材料產業群。另外,服裝輕紡、塑料化工、食品行業也在開發區形成集群效應。
在“精耕”傳統產業的同時,嘉善經濟開發區始終緊盯著代表先進科技發展方向的電子信息產業,并將其作為重點招商目標。目前,以麗正電子、和新科技、維隆保健器、遠橋電腦等項目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已投產;臺灣上市公司“帝聞電子”、生產電腦配件和整機的臺資項目奐億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英鑫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也已批準入園并將投產。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經濟氣候不佳的背景下,嘉善經濟開發區仍呈現欣喜的“成績單”。統計顯示,上半年,開發區累計合同外資超1.6億美元,同比增長21.65%,完成全年任務的67.08%;實到外資7200萬美元,同比增長11.4%,完成全年任務的51.4%。上半年,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4.51%,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2%。值得一提的是,開發區上半年審批和簽約的項目中,電子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方面的項目占總數70%以上,投資超2000萬美元的項目有4個,真正實現了“大項目、好項目招商”的新突破。
“騰籠換鳥”謀“二次創業”
今年以來,隨著宏調效應進一步顯現及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長三角開發區進入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關鍵之年。對此,嘉善經濟開發區提出“二次創業、再鑄輝煌”的口號,力爭建設成規模優勢明顯、先進產業集聚、富有創新活力、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新城。
今年初,開發區確定了“騰籠換鳥”的對象并制定具體計劃。到上半年為止,開發區共騰出土地1400余畝,為新項目的引進創造了空間。如臺聯電3個項目總投資3.6億美元、用地400畝;英業達項目投資1.2億美元、用地300畝;惠吉光電項目投資4800萬美元、用地117畝,均系置換原項目后“騰挪”出來的土地。
“招商選資”方面,開發區強調“突出重點項目,突出電子信息產業和精密機械制造產業”的招商原則。今年以來,開發區組織多支小分隊,分赴上海、廣東、廈門、溫州、昆山等地,圍繞重點項目、特色產業和基礎項目招商,并以電子信息和精密機械及先進設備制造業為龍頭,拓展招商渠道和領域。
由于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積極承接上海的產業轉移,是嘉善引資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嘉善經濟開發區接軌上海取得不菲收獲——共從上海引入8個項目、累計合同外資超1.5億美元。今年,開發區計劃通過舉辦一系列起點高、規模大、成效明顯的大型活動,吸引更多的上海企業入駐。
在服務升級的基礎上,嘉善經濟開發區繼續加強硬件完善。按“建設精品區、樣板區”的目標,開發區正推進原出口加工區的“二橫三縱”路橋工程建設,總投資近2800萬的滬昆鐵路下穿立交工程,總投資2949萬的三期世紀大道、之江路擴建等工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優化區域環境,為接納新企業構建更優越的平臺。
作為“二次創業”的初始之年,嘉善經濟開發區今年的任務是“產業結構大調整、經濟發展大跨越、園區形象大改變、服務水平大提升”。具體目標是: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家、產值上億企業28家,其中超10億企業2家、超3億元企業5家;全年產值達200億;生產性投入28億;實現稅收10億元。
嘉善經濟開發區繪就的2010年“藍圖”是:全區經濟總量超400億;培育產值50億元以上企業2家、10億企業10家、億元以上企業5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上市企業超5家;全區財政收入突破2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