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如何面對進口大豆給中國造成的困局

2008-12-28 13:2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12月24日,廣州。兩艘散裝運糧船并排停靠在碼頭邊。一艘已經清空,另一艘船上還堆積著黃燦燦的大豆,巨大的卸船抓斗將大豆從船艙上抓起,經傳送帶送入不遠處的兩座桶倉。碼頭另一側,幾艘散裝船正在輪流裝運豆粕,廠區內還停著十多輛大卡車等著裝貨。整個廠區彌漫著濃濃的豆粕香味。   這是廣州一家民營大豆加工企業的自用運糧碼頭。自從10月份以來,這個碼頭就比平時更顯繁忙。
  來自官方的消息稱,隨著國際糧價大幅下挫,境外大豆開始加速涌入中國。這些大豆的價格在3000元/噸左右。這些不斷涌入的低價大豆正無情擊碎著一個保護傘——在中國大豆主產區東北,政府正在以3700元的保護價收儲大豆。這是一個情非得已的價格——為了保護豆農的利益。
  對于中國大豆業來說,這頗有戲劇性的局面并不陌生,只是,這可能意味著此次大豆臨時收儲政策無疾而終,并讓中國大豆業舉步維艱。
  進口大豆兇猛
  “這段時間進口量確實上升了。”廣東一家外資大豆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趙建(化名)對本報說。
  趙建是從10月底開始加大采購力度的。“那時候說要提高進口關稅,所以多進一些。”在整個11月份,這個公司的進口量達到了創紀錄的7.3萬噸,遠遠超過正常月份5萬噸的采購量。
  不過傳說中的關稅變動并沒有出現,他開始有些后悔。“這些大豆的平均到岸價3030元,現在已經不到3000元了。”為了消化這些過剩的庫存,他只好派專人到內地聯系買主。結果還算讓他滿意,一位來自四川的油脂商人以略高的價格收購了其中的一大部分。
  像趙建一樣,記者采訪的多位進出口貿易商和加工商都認為,現在是大規模采購的好時機。這是因為,相對于國內大豆價格來說,進口大豆的價格要低得多。
  目前進口大豆包含運費、稅費等成本在內,到岸價約為3000元左右。而在中國東北,政府正在以3700元的保護價收儲大豆,當地大豆現貨價格也因此被拉升至3200-3400元不等。
  這無疑讓依賴進口大豆的加工和貿易企業看到了商機,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他們紛紛加大了采購力度。
  來自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稱,在過去的11月份中國進口大豆332萬噸,相對于此前10月份的212.6萬噸上漲了57%。今年1-11月累計進口3414萬噸,同比增加22.4%。
  “我們預計今年全年進口量會超過3700萬噸。”中華油脂網的一位專家對本報說。而中國2007年全年的大豆進口量不過3080萬噸。
  壓力
  進口量的猛增反過來進一步沖擊了中國通過政府收儲拉升大豆價格的努力。東北地區大豆收購市場也進一步面臨降價的壓力。
  這個地區生產優質的非轉基因大豆,今年上半年這個地區的大豆價格一度直逼萬元,大量的農民受此激勵,擴大大豆種植規模。但今年10月中旬以來大豆價格已跌至3300元左右。
  10月20日和12月2日,中國政府先后宣布在東北地區啟動兩批大豆收儲計劃,總額共計300萬噸。不過這些政策并沒有收到預期的“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經過短暫的觀望和搖擺之后,政策利好就被稀釋殆盡,市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下跌進程。
 期貨市場上,大豆價格從10月底的3300元左右一路下跌到目前的3000元左右。而在現貨市場上,則出現了有價無市的局面。“掛牌3200、3300的都有,但是沒有一個加工廠真心收購。”黑龍江肇慶豆農鹿玉槐說。就在今年上半年,一家榨油廠曾經以8700元的價格買走了鹿玉槐的20噸陳豆。 
  一些停收大豆的企業稱,政府通過高價收儲政策拉大了本土大豆與外盤大豆的價差,導致企業出現嚴重的經營困難。“我們的原料豆3400,人家進口原料豆3000,我們榨一噸就要虧好幾百。”肇慶一位加工企業的老板對記者說。
  黑龍江省大豆產業協會的一位官員稱,該省95%的大豆加工企業出現了停產限產措施。其結果就是,很多企業干脆就不收大豆了。
  糧食主管部門認為,眼下遭遇的尷尬局面是前所未有的。8月份,國家糧食局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表示,“如果糧價下滑幅度太大,我們肯定會出手干預。”但12月23日,這位官員坦言,“當時確實比較樂觀,沒有想到下滑的勢頭這么猛,調控這么難。”他認為,糧食市場的回暖取決于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
  困局
  事實上,中國大豆面臨的問題遠不止價格。現在,進口大豆在中國境內攻城略地的同時,中國大豆“走出去”又陷入困境。歐盟執委會日前稱在產自中國的豆粕中發現三聚氰胺,并以此為由禁止進口中國制造的含大豆成分的嬰幼兒食品。
  目前,國產大豆年產量在1700萬噸左右,其中近1000萬噸左右是用于食用的豆制品加工等,其余幾百萬噸用來榨油。去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豆制品或含大豆成分的產品共約6.8萬噸,價值約3400萬歐元,其中包括大豆、豆粉、豆粕、醬油、濃縮蛋白和人造蛋白物質。
  “一切仿佛是歷史再重演,跟2003、2004年那一輪洗牌相比,看不出有什么好的改進。”九三油脂集團的一位負責人對本報說。
  “在全國糧食局長會之前,很難再推出什么新的政策了。”國家糧食局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而據官方學者分析,新的政策很難實現大的突破,“進出口政策和加工政策都難有作為。”
  由于糧食生產和運輸成本下降,同時作為糧食消化渠道之一的燃料乙醇產業也陷入危機。這就意味著,部分專家所建議的重新啟動糧食加工提振糧食價格的做法失去了可行性。
  而在進出口貿易方面,地方政府和部分企業所建議的控制進口政策遙不可期。“采用關稅這樣的貿易手段風險太大了。”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軍說。目前中國3%的大豆進口關稅是中國已經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承諾過的,“單方面提高,必然會引發貿易沖突。”尤其現在全球貿易戰風險加劇的情況下,單方面實施保護還可能付出政治代價。
  提高進口成本的政策也招來了相關企業的反對。中國80%以上的油脂壓榨企業依賴進口大豆作為原料,而相關的上下游產業也十分龐大,“國家在考慮提高進口門檻的時候,不能不顧及這部分人的聲音。”
  楊軍認為,“中國想要控制進口大豆已經不可能了。”2004年,中國在進口大豆的沖擊下,曾試圖以防范轉基因大豆的潛在風險為由對進口大豆設限,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還是很快宣告失敗。
  救與不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淡中國大豆的前景。一些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政府不應該再出手拯救大豆產業。
  “大豆現在可以說有充分的條件實現市場化,這種情況下政府干預太多反而擾亂了整個市場的正常運行。”哈爾濱一位資深的大豆產業專家對本報說。
  宏觀調控部門今年上半年為了控制CPI上漲,對于包括油脂在內的食品實施最高限價政策。“作任何生意都有高峰和低谷,如果兩者相抵,企業也就不會出現大的困難。但是最高限價等于說把我們的高峰給削掉了,現在我們處于低谷的時候他們又不管了。”一家外資榨企的負責人說。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