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設是制造業轉型必由之路
2008-12-24 19:2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 朱森第
轉變生產模式,打造生產模式,是信息化手段改造中國傳統制造業的切入點。計劃經濟時代,制造業企業不是什么都去做、什么都敢做,一直有一個瓶頸。現在我們可以放開手腳,爭取把核心技術越做越好、越做越精,把一些輔助的東西大膽地交給代工企業去做,從簡單的規模生產轉到大規模定制生產這樣的生產方式,讓企業靠先進的核心技術去盈利,那效益自然會提高。
從以前一個全能型企業轉到一個在網絡模式下網絡制造企業、動態聯盟企業,全球的網絡化制造在現在的網絡全球化條件下是可以達到的。未來制造業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摩擦,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誰的供應鏈優化,誰就有競爭力。我們要按照這樣的理念,重組企業的上下游供應商、物流部門等,既提高制造業效益,又提高物流業的效益。以前的設備制造業企業一般由三塊物流構成供應鏈:原材料進廠前的進廠物流、在工廠內生產配送的廠內物流、產品出廠發貨的出廠物流。但是我們有沒有把這三塊物流整合成一個成熟的供應鏈、這個供應鏈是否得到了充分科學的優化,我想這個工作還是要繼續做下去的,要繼續在里邊挖出效益來。
一個成熟的企業擁有的客戶、供應商有時甚至是很多層的,沒有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不可能實現整個企業供應鏈的控制、協調。
有很多企業現在通過對供應聯的控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制造業企業在這一塊是委托第三方企業來做的,第三方成本只有自己做的一半左右。舉例來說,江森控股實施供應鏈項目后,其銷售量有效提升了20%,年庫存周轉50次。某轎車廠將生產線零部件配送的上線物流委托給第三方物流公司,使轎車生產線的物流費用減少一半。我們考察的西門子國內的加工廠,通過供應鏈優化物流成本減少50%,校貨時間從38周縮短到2周,部件實現100%可用,資金周轉率明顯提高。
我們制造業企業一定要開通各類各樣的增值服務,有一些輔助的業務完全可以外包,培養專門的第三方企業來做,這個企業越做越精、越做越熟,它變成一個很強的現代制造業服務企業。而裝備制造業企業本身則節省大量的維修、遠程監控等成本,把更充裕的資金投入到新產品研發、實驗室建設、老設備改造等核心利益段。既節省成本又優化供應鏈,與第三方企業實現雙贏。三一重工已經構成了一個從ERP到MES到底層設備這樣一個三層的信息管理體系,利用這樣的體系,三一重工可以對客戶所購買的設備實現遠程監控。
現階段制造業企業普遍存在的六個問題:一是基礎管理薄弱;二是底層信息化薄弱;三是單元業務的信息沒有集成;四是ERP的支持效果發揮不充分;五是制造模式、業務模式落后;六是各類服務平臺比較欠缺。這六個問題在解決時應把握其重點:在基礎管理當中我們要做到“嚴、細、實”;在底層信息化打造中重點要放在生產的數字化和設計的數字化上;在業務單元的集成化當中我們要做到標準、集成、共享;在ERP的實施效果上要貫通頂層與底層之間的聯系;在制造模式、業務模式的轉變上要大膽打造第三方外包企業;最后,我們要不遺余力扶植各類各樣的服務平臺。這樣企業能夠提供更好、更充分、更有效的服務,同時,科學地發展了我們的現代制造服務業。也可以說,在信息時代的信息環境下,真正變成一個信息化企業,這個信息化的企業應該擁有一個比較完善的集成網絡,實現資源共享,企業的組織結構是啞鈴型的,以人為中心而不單單是以技術為中心。
在國內的制造業企業中往往還存在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情況,企業的領導人很強,他在的時候這個企業很好,這個人離開了企業就垮了。這和企業沒有打造核心領導團隊是有直接關系的。企業的發展需要的是遠見卓識的領導團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企業生命周期波動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本報編輯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