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投資正常化 兩岸共同市場第一步
2008-12-23 15:4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海峽兩岸實現“大三通”后“一日生活圈”成形,更多的兩岸業者已將目光投向了推動兩岸貿易投資正常化、構建兩岸共同市場的新層面。
“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范圍應爭取達到目前大陸與其他經濟體合作的水平。”12月21日,商務部國際經貿研究院中國對外貿易研究部主任劉雪琴在上海出席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時表示。
而服務業和物流業的合作,或將成為未來兩岸開展經貿往來的“重頭戲”。
12月21日,國臺辦主任王毅宣布一系列大陸對臺優惠政策,在10條政策中,涉及到兩岸貿易投資領域的就有5條之多。
如支持有實力、信譽好的大陸企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根據臺灣方面的需要,參與臺灣經濟建設項目;攜手促進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大陸企業決定擴大采購臺灣企業的面板,先期達成20億美元采購意向;擴大臺灣鮮活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等。
有參與上述論壇的經貿專家表示,大陸此次推出的政策,很多都是“急臺灣之急”。
作為一個小型的外向型經濟體,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地區在本次金融海嘯中受創嚴重,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臺灣當局提出了“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而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將有利于臺灣經濟的提升。
但也有專家表示,單方面的優惠政策,并不能取代兩岸經貿體制正常化的進程。
劉雪琴表示,“兩岸必須在市場準入條件、準入機制上實現較大突破,才能在制度保障下,實現互利雙贏。”之所以這樣講,與目前兩岸間貿易投資的不平衡有關。
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2月底,兩岸累計貿易總額已達到7281.7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1259.6億美元,臺灣對大陸出口6022.6億美元,大陸對臺灣貿易逆差累計達4763.2億美元。
巨額的貿易逆差,源自兩岸貿易市場的非對等開放。
到2008年2月,大陸仍有2215項產品不能進入臺灣市場,有條件進入的495項,使得大陸有較強競爭力而島內又有需求的一些機電產品、農產品無法進入臺灣市場。
目前,兩岸經貿合作領域,雙方多根據自己的立場和需要進行規范、推動或限制,兩岸至今尚未簽署諸如兩岸投資保護協議、避免雙重征稅協議等一般性的規范兩岸經濟往來的基本文件。
有學者建議,兩岸可以先行展開一些試點性的工作,突破目前的政策框架限制,為建立完善的兩岸經貿合作關系做一些鋪墊。曹小衡就提議:在條件相對較好的長三角、珠三角、福建以及環渤海地區選點(如浦東、濱海新區、廈門)設立兩岸經貿合作的“政策性試驗平臺”。
此外,分步驟、有條件推進原則,臺灣地區逐步放開大陸2000多種貨物的進口。近期,可以開放兩岸互補性強,島內不生產但有大量需求的產品進口,以及島內生產但供應不足的產品適度進口,并建立相關產品輸入監測機制。
長年關注于兩岸經貿發展的劉雪琴,則建議打造兩岸共同市場。
“連鎖和物流業可能是未來兩岸經貿投資合作的一個結合點。”專程來上海參加本次論壇的商務部商貿服務司副司長王曉川表示。
據統計,僅在過去的5年中,臺灣有涉及60多種行業,近200個品牌的連鎖企業在內地開店近3萬家。“今后,我們將繼續歡迎臺灣連鎖企業在大陸投資,同時,也希望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臺灣能夠允許大陸的連鎖企業能夠進入島內經營。”王曉川表示。
而兩岸物流業的深度合作,隨著大三通的實現,也成為了可能。
其實,兩岸在流通服務業之間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大陸物流市場空間龐大,特別是進出口物流需求商機巨大,而臺灣有世界一流的國際口岸和高效科學的運作模式,這些都是合作發展物流業的重要基礎。
“把現代物流作為兩岸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打造一批新型的社會化、專業化、網絡化的現代物流企業。”王曉川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