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大轉移的信息化邏輯
2008-12-23 15:3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從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規律來看,一般每隔二十年就會有一次大的產業轉移。歐洲和亞洲四小龍都曾經承載過這樣的轉移。
二十多年前,我國的珠三角成了亞洲四小龍的制造業轉移基地,這成就了這個地區的經濟繁榮,珠三角也一度成為“中國制造”的代名詞。
而今天,珠三角的制造業正面臨升級和改造。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制造企業轉移到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安徽、湖南、四川等地成了產業轉移的新基地。有的企業選擇整體搬遷,有的則在中西部地區設置分支機構……
無論哪種方式,在信息化建設不斷融入制造業生產、管理和銷售等環節的今天,產業大轉移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面臨一些新情況。
我國信息化專家金達仁認為:“從理論上講,制造業轉移帶來的企業信息化的需求是十分明顯、迫切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僅僅是外部因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個內因就是企業的主體意識。”
新陣地
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我國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拉開了一定的距離。這次產業大轉移,客觀上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
位于中部地區的安徽合肥,近年來聚集了海爾、長虹、格力、美的、美菱,榮事達等家電企業制造端,合肥這座昔日相對冷清的省會城市,現在儼然成為了一個新的白電生產基地。
家電制造業素有“利潤如刀片,競爭最激烈”的說法,企業把信息化建設視為增強競爭力的因素,如長虹的ERP系統覆蓋了采購、銷售、財務三個領域。按長虹的規劃,長虹要讓ERP系統覆蓋銷售、采購、財務、服務、生產等領域,讓信息化這根“神經”通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
而奧克斯也嘗到了信息化建設降低生產成本的甜頭。在實施了ERP以后,企業的記賬效率從15天降低到2天;外貿訂單的周期從原來的17天縮短到11天;PLM的應用,使生產效率提高了20%~30%,研發成本則降低了10%~20%,直接材料的成本節省了5%~10%,最終的結果是使制造成本降低了10%。
在這次從東部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中,格力將安徽合肥建造成全球第四個生產基地。據格力方介紹,在選擇合肥之前,格力曾經做了三年的考察,其中曾有十個城市被列為考察對象,但是格力最終選擇了合肥。
合肥成為格力空調華東市場的出貨點,“原油上漲,導致交通成本上漲;夏季一旦南方發生水災,將會導致物流的不暢”等都是格力選擇合肥的原因。此外,格力還測算了生產成本,“在合肥每生產、銷售一臺空調,成本會降低30元錢左右”。
在格力空調合肥的生產基地建設中,計算機控制的流水線生產、供應鏈管理等都被重新引入。格力總部借助EBS信息化項目,來對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廠房建設等業務進行管理控制。在這次產業轉移中,EBS系統協助總部做了很好的決策,格力在合肥的生產基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建成投產,成功完成這個夏天對于華東地區的供貨。
新機遇
今天,信息化與制造業聯系越來越緊密,產業的地域性轉移對信息化建設的利弊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在首鋼搬遷到曹妃甸的過程中,其信息化建設面臨著一些新任務。首鋼京唐公司的總經理強偉告訴媒體:“首鋼搬遷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鋼鐵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轉向以生產高端板材為主;二是鋼鐵產業的地域分布發生了調整,由集中在北京石景山區向順義、河北地區轉移,‘一業多地’的局面形成。”
在這樣的背景下,首鋼信息化建設就以促進首鋼跨越式發展為總體目標,以高端板材為對象制定項目的目標,設計了產銷管理、財務功能控制、物流和質量管控等系統。
新首鋼的信息系統中,專門以在新基地建設的高端板材生產線為對象,構建了通過信息平臺支撐的整體產銷系統。
這套系統的具體目標是對鋼鐵板材產線上復雜的物流進行精確的實時控制。在物流精確控制的基礎之上,又通過計劃和反饋控制,使企業在鋼鐵高端產品的生產中實現柔性生產,兼顧產能和用戶的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實現了精益化生產。
相比較首鋼遷移時的信息化建設,面對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美國參數技術公司的技術經理劉熹微認為:“東部地區的制造業大都處于某種產業集群的環境中,并形成了較完備的供應鏈體系。因此,對發生轉移的企業來說,最主要的問題將是供應鏈體系的重建。”
“一個單一地點的工作,最主要的是信息準確,時間、協作和溝通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一旦不在同一地點,那么必須把協作和溝通的成本考慮在內,此時就需要一個有效的平臺。”
“在模塊化生產方式下,全球制造業出現了制造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的分離。但是,在產業分工的背景下,最優先發生產業轉移的,將是制造端。因為制造端對成本非常敏感,因此成為轉移的優先出發點。”
交鋒
產業轉移究竟能不能給制造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帶來機遇,相關專家卻認為這只是一個“理論上行得通的問題”。
“有鑒于ERP在我國應用現狀,我們對此不能過于樂觀。27年來,我國集成應用ERP的企業僅為13000余家,約占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總數的4.3%。”我國信息化專家金達仁告訴媒體。
金達仁認為,制造業轉移帶來的信息化需求只是外因,而真正的內因是企業的主體意識。具體說來,企業的主體意識,就是正確認識和處理信息化的目標與內涵、信息化與企業創新的關系。
應該說時至今日,在我國企業信息化領域已經有很多國內外先進、成熟的思路與方法,足可以讓我們學習和應用,以有效的防范信息化風險。之所以現在仍有很多企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金達仁認為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企業主體意識不強,未能將這些先進、成熟的思路與方法真正落到實處解決實際問題。
“而直接影響落到實處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些企業CEO和CIO對信息化的認識和管理水平,也包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績效考核不到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