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兩"手"聯動 "舞"出城市繁榮大市場
2008-12-22 13:23: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序曲:手上沒老繭該不該富
關鍵詞:改革的起步階段(1978~1984)
2008年1月,《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被國務院廢止(此前1997年頒布的新《刑法》中已取消"投機倒把罪"這一罪名)——此刻,距遂寧農民向本清因"投機倒把"而坐牢出獄的那一天,已過了24年。
當年對向本清的一抓一放,曾引起無數爭論,而今廢止這"投機倒把處罰條例"的平靜,顯出全社會早已形成共識——私營經濟介入流通領域天經地義。
1983年,遂寧縣船山鄉(今遂寧市船山區)農民向本清瞅準當時水泥短缺的商機,與人合伙搞水泥代購代銷,結果才銷了1000多噸水泥就被判犯"投機倒把罪",獲刑3年,鋃鐺入獄。
不過,1984年6月向本清等人就被釋放。原因是當時綿陽地區政法部門重新討論后認定:向本清等3起案例并不屬于"投機倒把"。
一抓一放的背后,是舊觀念舊意識不斷在改革實踐中被沖破。
"流通曾經卡住了生產力的脖子。"著名"三農"問題專家趙文欣回憶,20多年前隨著"包產到戶"在農村全面推行,城里企業也有"擴權讓利"的刺激,城鄉生產力不斷解放,供需兩旺,但流通體制依然"管得很死"。1981年前后,我省農村出現"賣糧難",同時城里人想多買點糧卻不行。
當時只允許個人用肩挑、手提等微弱規模介入商品流通。1981年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市場管理 打擊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的指示》,規定"不允許私人購買汽車、拖拉機等大型運輸工具從事販運"。
因商致富的個人,當時很可能被看作"投機倒把",社會上也經常爭論 "販運三類農副產品是資本主義活動嗎"、"手上沒長繭也能致富嗎"等問題。
不過,市場需求不斷創造著更有活力的流通方式。順應改革浪潮,政府這只"有形之手"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1984年國務院出臺規定,允許有營業執照的商販下鄉采購、販運農副產品;在城市,商業部管理的計劃商品由原來的135種減少到26種……"手上沒長繭可以致富么?"這問題在1984年終于有了肯定的結論:可以。
發展:不能瞧著"老皇歷"搞改革
關鍵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階段(1985~1991)
新津縣太平鄉(現新平鎮)農民辜祥林,17年前曾經因為經銷摩托車而引發一場風波。
原來,辜祥林開了一個小店,主營五金交電及建材日雜。自1990年10月起,他陸續購進各類兩輪摩托車135輛,賣出82輛。但1991年初,新津縣工商局突然派人將他店里的摩托車扣押、封存,幾天后向他作出強制收購被查扣的53輛各型摩托車和罰款4萬元的處罰決定。
辜祥林不服處罰,將新津縣工商局告上法庭。1992年8月,新津縣法院判決撤銷新津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處罰決定,并要求新津縣工商局賠償辜祥林損失1萬元。
對于此案,當時的四川日報以《不能瞧著"老皇歷"搞改革》為題進行了報道。是的,時代正在巨變,對個人介入流通領域,正從限制變為鼓勵。
早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全面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初期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措辭,已變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要求形成"計劃經濟與市場有機結合的新機制"。
1984年,成都市成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流通為先導,帶動城鄉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開始興建荷花池市場等。
荷花池市場在1983年還是一個占地僅8畝的初級集貿市場,1984年征地重建,至1990年,市場內經營商戶已達7000多戶,每天參與交易者達10萬人以上,年成交額6.5億元,漸漸名震全國。
紅火的荷花池市場,令全國城市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1991年9月在成都市召開,成都與重慶、武漢等城市一起,被國家體改委譽為"在流通體制改革方面邁出了新步伐"。隨后幾年間,貿易中心批發市場在全省各地涌現,如廣元的蜀北市場、南充的西門市場、瀘州的沱江商品城等,皆名重一方。商業管理體制、批發體制等方面的變革,漸漸"活"了城鄉。
突破:"無形之手"獲得應有話語權
關鍵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2000年)
"歡迎光臨!"1997年11月,成都市民周小容走進春熙路上新開張的伊藤洋華堂的大門,看到服務小姐鞠躬歡迎時,"第一次有了做上帝的感覺。"
不久,幾乎成都所有的大型商場都有了這樣對顧客的謙恭服務。
1997年前后,以伊藤為代表的外資零售巨頭的先后進入,不僅帶給四川人嶄新的消費理念,也促使四川本土流通領域的經營方式、服務理念再次發生巨變。
之所以有這些外部力量的進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體制的變革。"門都不開,外人怎么進得來。"在四川省工商局市場處處長田培友看來,導致這一系列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共中央1992年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獲得應有話語權。
在此之后,我省流通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快。商品市場迅速發展,區域性、專業批發市場不斷涌現。綿陽等地還出現期貨交易市場,將流通市場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零售企業也不斷發展,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流通企業制度。全省各地出現百貨商店、專業店、購物中心、超市、連鎖店、倉儲式銷售、郵購、直銷等多種業態,以及經銷、代銷、租賃等多種銷售形式。國有、私營以及中外合資、合作經營的商業零售企業并存……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撤銷原商業部、物資部,組建國內貿易部,主管全國商品流通,結束了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流通長期分割管理的局面。1992年國家物價局放開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各類商品中由國家定價的比重已不足20%。
完善:四位一體管理與流通渠道多元化
關鍵詞:流通體制改革深化階段(2001年至今)
在今天,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田培友出示一份最新統計數據:前三季度,四川地區進行網上支付的用戶已經達到400萬人。僅第三季度網絡購物交易額就突破10億元。
田培友說:"當今流通體制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流通渠道的多元化,不僅有形市場的種類和數量在增加,同時無形市場也在不斷增加。"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的管理模式是駐場式的,且很多市場本身都是工商局負責建設的。通俗地說,既要修廟子,又要招和尚,還要管念經。"
而今,市場建設早已不再需要工商局來負責,同時管理模式也變成"政府監管、消費維權、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的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管理正從有形更多向無形轉變,粗放向精細轉變。
"現在對于流通的管理,更加側重于引導,而非指令。"田培友告訴記者,如今的流通體制改革深化階段,主要任務是圍繞著兩方面展開:提升農村流通網絡的現代化水平,規范和監督流通體制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