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北海市商務經濟“活”起來

2008-12-19 15:2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今年1至10月,北海市進出口總額達55245.55萬美元,同比增長42.5%;新批外商投資企業項目9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54億元,同比增長24.71%。 
    1984年4月,北海市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對內對外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1992年春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來,北海市更是抓住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有利時機,積極利用和發揮自身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廣招國內外客商,成為北海市對外開放以來內外貿工作進展最快的時期,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頒布,使北海市迎來了一個以區域經濟合作為特征的發展新時期,對外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和國內貿易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 
    截至2007年,北海市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591家,合同投資總額63.84億美元,其中合同外資額38.0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6.32億美元。目前,北海市正在執行的項目有168個,其中制造業93個,交通運輸業6個,房地產管理業36個,農林牧漁業12個,商貿服務業7個,其他14個。投資來源地主要有香港、臺灣、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個國家和地區。
    引進外資,在北海市經濟建設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外商投資企業是北海市發展最快的經濟成分之一!鞍宋濉逼陂g實際利用外資(外商投資部分)占全市固定資產比重的75.75%,成為北海市經濟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引進建設了一批填補本市空白的大項目,發展了一批新興產業和行業,改造了一些傳統產業和老企業。
    利用外資帶來了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目前北海市在賓館飯店管理、現代農業、制藥技術、電子等方面的技術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利用外資促進了北海市開放經濟的發展。在北海市投資的外商將其各種經濟聯系,如代銷渠道、技術開發、市場信息等帶了進來,加強了北海市與國外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帶動了外商投資企業及其國內配套企業的產品出口。北海市外資企業出口最多的年份曾占全市出口總額的70%左右。
    利用外資加快了北海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北海市原有的基礎設施差,交通運輸不便,針對這些問題,北海市積極引進外資及其他各種外來資金持續對基礎設施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投入,在交通、能源、通訊、供水、供電等方面均得到了巨大的成就,迅速而有效地改善了投資硬環境。
對外貿易加快發展 
    在北海市對外開放初期,外貿出口份額很小,1984年出口額只有151萬美元。2007年,北海市的出口額達到30150.94萬美元,是1984年的417倍。
    據統計,1984年至2002年,北海市累計進出口總額26.49億美元,其中出口14.44億美元,進口12.05億美元。出口最多的年份為2007年,為3.02億美元。主要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上世紀九十年代實現了出口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的歷史性轉變,近年來工業制成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已占全市出口總額的90%以上,形成了機電、煙花炮竹、水產品、輕紡、化工等多種門類的出口產品。出口市場也由港澳臺地區拓展到世界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營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也增加到267家,由單一的外貿企業形成了外貿企業、民營企業、生產企業、三資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本市產品的大量出口,直接拉動了國內需求,有力地促進了北海市國民經濟的增長。
    隨著!稄V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正式實施,北海市作為北部灣經濟區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區域,北海出口加工區已成為該區域出口加工貿易的重要平臺。隨著加工區業務的快速發展,北海出口加工區對本地和周邊地區發展的輻射帶動效應日益顯現。尤其在促進國際物流、國際金融業發展,以及帶動配套企業壯大、增加勞動就業等方面效果顯著,已經成為北海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北海出口加工區綜合實績在全國59個出口加工區中排名第18位,在中西部(含東北地區)排名第2位。
    對外貿易為北海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如稅費貢獻,2008年8月1日,國務院批準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稅基數不變,超基數部分中央與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負擔,在新的退稅負擔機制下,北海市生產性企業基數內出口每美元可對地方財政貢獻達到0.27元以上,超基數出口每美元地方財政凈得0.19元以上;在就業方面,經測算,2005年出口事業能為北海市相應帶動6.87萬人就業,按照人均工資每月收入1048元計算,一年可直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8.6億元。隨著后配額時代的到來,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使北海市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融入世界經濟,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來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
流通業從傳統邁進現代 
    改革開放以來,北海市的流通體制改革和流通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流通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市場體系逐步健全,流通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流通業不斷發展,在全市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北海市流通業發展很快,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商業網點不斷增多,商業隊伍不斷擴大,出現了一批上檔次,上規模的綜合商場,極大地提高了北海市的城市品位,流通業在全市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1983年全市擁有商業、飲食業網點2005個,從業人員6878人,平均每萬人口有83個網點。目前全市各類商業經營網點達到2.4萬個,網點分布也從城市中心區向城市邊緣和農村城鎮擴展,商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
    1978年以來,北海市商業部門進行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行各種經濟責任制,提高了經濟效益。1983年商品購進總額5352.2萬元,5年間共增長41.6%;商品銷售總額1.1億元,5年間增長54.7%;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1億元,5年間平均遞增11.9%,比1951年增長13.01倍。1984年,北海市努力疏通產、購、銷渠道,商品購銷兩旺,市場繁榮,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2698萬元,比上年增長13.6%。2000年至2007年,全市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8.58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5%。其中,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36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占全市GDP的26.27%,第三產業實現的增加值為82.73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33.77%。
    三十年來,北海市通過流通體制的改革,商業包含了國有、股份、合營、私營等多種經濟成分,形成了多元化、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公平競爭的市場新格局。在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國有經濟占4.6%,集體經濟占1.8%,私營經濟占3.85%,個體經濟占66.65%,其他經濟占24.9%。
    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如今,北海市的流通業態開始由傳統商業向現代流通業邁進,流通業已逐步從傳統商業向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等現代化流通方式發展,連鎖經營覆蓋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已拓展到零售業、餐飲業、服務業三大行業。連鎖店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大潤發、麥當勞、多美麗、名典、上島、國美電器等著名企業已紛紛進入北海市。 (記者 馮敏)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