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計劃樊籬 吐市場萌芽
2008-12-18 19:0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楊世新 李霞
1978年12月18日,是一個值得中國歷史紀念的日子。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這一天召開,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中國歷史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鋼貿流通業也與時代同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國家物資體制改革的步伐,鋼鐵流通經歷了孕育、萌生和成長初期,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雙軌制再到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演變。
計劃經濟破堅冰
從這一天開始,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資料所有制,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經濟體制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社會狀態由封閉和墨守成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志點。
這一天,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不僅是有形的體制改革,從人的思想觀念深層次意識形態領域的改革也從這一時刻開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原則,讓中國的發展呈現歷史性的轉折,中國的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由此開始。
1978年以前,我國經濟實行的是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物資作為非商品的生產資料,由國家壟斷集中,并以產品分配調撥形式進行管理,從中央到地方,均實行的是統一計劃、統一分配、統一調撥。“那時沒有市場經濟,國家計委和物資職能部門批的條子就是通行證。”親歷者如是說。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從中央到省地縣,層層設立物資局,在一些中心城市和部委設立物資供應站和物資供銷機構。政府部門不但管物,而且管事、管人。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流通行業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流通產業,只是國家經濟運轉的一個行政職能部門。
“改革開放前,我國生產資料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國家統配物資;第二類是部管物資;第三類是地管物資。”親歷者向我們表述,生產資料流通實行計劃管理體制,即集中統一、分級管理、計劃分配調撥。1980年之前,統配、部管生產資料達到837種。
從1949年10月建國伊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這一時期內,生產資料是產品不是商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作為重要生產資料的鋼鐵,其流通實際上就是國家按計劃調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因而也就沒有市場化的鋼鐵貿易行業的存在。
市場經濟光初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猶如透過樊籬的曙光,照到了封動已久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金屬流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物資體制改革同步進行。1981年11月,國務院在批轉國家物資總局等部門擬定的一個文件時提出,要根據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按照企業產品和任務的不同,分別采取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三種管理辦法,按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組織生產和流通。1982年,國務院提出要建設和形成統一的社會主義商品市場。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屆三中全會討論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和“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指導方針,對促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歷史轉折性意義。此后,國家逐年減少計劃分配物資品種和數量,國家統配物資由1980年的256種減少到1987年的27種;統配物資數量大幅度減少,1985年至1987年鋼材減少1182萬噸。這個時期國家管理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對物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國家物資流通體制改革經濟政策的引導下,石家莊市物資局進行了物資流通體制改革大膽嘗試,推行了“價格雙軌制”。石家莊經驗在價格雙軌制改革中意義重大,被稱作“石家莊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1985年11月,國家體改委和國家物資局聯合召開推廣石家莊經驗辦法的發展生產資料市場座談會,充分肯定了石家莊物資部門價格雙軌制改革經驗,要求進一步完善,并加快在全國的推廣。1986年1月,國務院決定在石家莊等七個城市試辦七個鋼材市場,全國范圍內的物資交易中心和生產資料市場紛紛建立,到1987年7月,全國151個大中城市先后建立了182個鋼材專業市場。中小鋼廠的自銷鋼材大部分進場交易。屆時,全國大中城市物資貿易中心達395個,成交額285億元,相當于全國生產資料銷售總額的17%。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步入鋼鐵流通行業,越來越多的鋼貿企業如沐春風,開始了茁壯成長的風雨歷程。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政企分開、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建立與完善,政府職能逐步轉變,不再直接管理市場和企業,而主要集中在宏觀調控、政策制定、國有資產管理與政府服務方面。物資系統的管理也由“條條”轉為“塊塊”。
流通企業現雛形
伴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我國的鋼鐵工業也結束了以前的停滯不前狀態,開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1979年到1987年的近10年間,我國的鋼鐵產量連闖3000萬、4000萬、5000萬噸大關,平均每年增加271萬噸,平均年遞增率達5.93%。伴隨鋼鐵產量大幅增長的,還有脫胎于計劃經濟體系下鋼鐵流通業的萌芽,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帶動了金屬流通業的誕生,并有了初期發展雛形。
鋼鐵銷售從單一的計劃體制轉變為“雙軌制”之始,一些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從此開始涉足鋼鐵流通,這一階段標志著鋼鐵流通行業真正開始萌芽。在全國,山東、河北、吉林等省份的物資企業率先實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探索,隨即在全國各地物資部門和物資企業全面開始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生產資料流通行業是國有物資企業一統天下,承擔了絕大多數生產資料流通的任務。”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集體、個體、私營企業開始出現,國有物資企業一統天下的這種局面開始打破。
打破單一壟斷機制,步入“價格雙軌制”,鋼鐵生產和流通企業實現了擁有自主權的跨越,這是中國鋼貿行業產生和萌芽的重要基礎。1978到1986年的近10年間,我國的鋼材貿易行業從萌生、發展、到成長,經歷了從計劃供應到“雙軌制”到“市場化機制”的變革。正是價格“雙軌制”催生了中國鋼鐵貿易企業的誕生。
經營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活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中最有活力的因素——人,在煥發生產經營積極性的同時,產生了空前的經濟效益。據相關統計顯示,到1986年底,全國物資部門所屬企業物資購銷總額近3000億元,在購銷總額中,市場部分已經占到50%以上。市場經濟呈現出了空前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