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峰會推動地區合作升級
2008-12-18 13: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2月13日,“中日韓峰會”在日本福岡舉行。這標志著中日韓戰略合作框架正式啟動,東亞地區合作進入戰略升級期。1997年東盟首腦會議特邀中日韓領導人列席,形成了東亞地區合作的“10+3框架”(東盟+中日韓),歷經10余年發展,成為東亞地區合作的主渠道。1999年,在10+3框架內,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啟動,為促進東亞地區合作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進入2008年,東亞地區合作在10+3主渠道下穩步前行10年,取得積極進展,初步具備了協調結構、充實內涵、全面發展的戰略升級條件。
中國成為地區合作主要推手從中國方面看,2001年中國結束入世談判后,迅速啟動了與東盟構建自貿區談判,經過2004年的“早期收獲計劃”,雙方關系快速改善,日趨緊密,成為地區合作的主要推動力。雙方主張的和平、合作、發展的地區合作模式,為區內外廣為接受,成為地區合作的典范。
在展開自貿區建設的同時,中國積極開辟次區域合作,主動參與大湄公河流域開發,啟動南北走廊建設,打通中國東盟陸上運輸戰略通道,并設立“泛北部灣開發區”,形成了兼顧內外的次區域開發戰略,夯實了周邊戰略腹地。
與此同時,自2001年起,中國連續舉辦9屆博鰲論壇,通過給各國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領袖提供平等對話的舞臺,主張和平、合作、發展,致力于廣泛的地區合作,推進亞洲國家實現共同發展,構建了地區合作的又一交流平臺。
目前,中國的地區合作戰略已開始向新西蘭、澳大利亞以及中南美擴展。尤其是,隨著對港臺地區經貿交流的不斷深化,兩岸三地凝聚力增強,贏得了地區合作戰略升級的條件。
日本積極充實合作內涵韓國急需挽回區內人氣
從日本方面看,繼2002年日本與新加坡、墨西哥簽署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后,2006年啟動“快攻東盟,構建事實上的東亞共同體”戰略,將原定計劃提前5年。2008年初,日本與東盟及其核心國如期達成了EPA,一舉拿下8個雙邊協定和一個自貿區,初步框定了“海洋地緣戰略圈”要塞,也開始向澳新印以及中亞、中東輻射,并與中南美、瑞士等區外國家和地區展開自貿協定談判。同時,在東盟地區內積極落實日本的產業、技術、金融及會計等標準,充實地區合作內涵,也已掌握了實現地區戰略升級的主動權。但鑒于美國的“環太平洋自貿區構想”啟動,日本的地區戰略備受牽制,急需推動中日韓戰略合作框架,擴展地區合作空間。
從韓國看,自從2004年11月,韓日EPA談判擱淺后,韓國將自貿區戰略重點轉向區外,積極與美國、加拿大、歐盟以及墨西哥、印度等展開談判,試圖跳出東亞,走“外游戰略”,但深受內外抵制,進展不順,反而失去了區內人氣。尤其是,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在競選時就聲稱要調整FTA戰略,否決美韓FTA,致使李明博政府的地區合作戰略進退維谷。
1999年金大中政府時期,韓國為接受IMF等援助,積極推行經濟改革,全面開放資本市場,外資比例迅速上升,資本市場上的外資交易比例達40%以上,主要財團的外資控股比例也急劇上升,使韓國市場極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2007年中期后,受美國的次貸、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市場萎縮,韓國貿易赤字擴大,外資逃離嚴重,股匯兩市暴跌,突出暴露了丟失地緣依托的弊端。因此韓國亟需重歸本地,展開中日韓戰略合作,經營地區戰略腹地。
三方合力減輕金融危機影響中日韓地緣相近,經濟貿易依存緊密,在“10+3框架”內舉足輕重,是地區合作的關鍵力量。中國改革開放后,中日韓幾乎同步改革,經濟、貿易占世界的比重快速提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三方迄今尚未構建獨立的合作框架,導致東亞地區合作呈現“南實北空”的結構性失衡。尤其是,面對區內領土領海的紛爭,民族、歷史矛盾交錯,環境污染、能源不足、災害多發,地區非傳統威脅因素上升,中日韓因缺乏制度性合作機制,難以共同應對復雜多變的地區形勢。
而眼下,隨著美國金融危機深化,世界經濟面臨全面衰退的風險,國際金融體系、世界經濟格局急劇變動。在此,適時啟動中日韓合作框架,共同建設平等、合作、互惠、共贏的合作機制,有助于彌補東亞地區合作的缺陷,減輕金融危機的影響,推動國際秩序公正合理化。特別是,作為東北亞地區的主要力量,中日韓構建戰略合作框架,加強地區戰略對話和政策協調,推進貿易、投資、金融合作,展開有效的環保、能源以及地區賑災、減災合作,促進區內人財物、知識、信息以及技術等廣泛交流,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化解東北亞地區的內在矛盾,維護地區的共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