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內蒙古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回顧

2008-12-16 21:3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7年前,當第一條黑色路面出現在通遼市郊荒蕪的土地上時,許多通遼人的心中充滿了懷疑,曾經是“內蒙古糧倉”的農業大市,能搞開發區嗎?當開發區還是“西邊一個牛(蒙牛乳業),東邊一座樓(開發區辦公樓)”時,人們的心中又充滿了疑惑,開發區何時能建成?7年過去,當人們步入今天的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看到高樓成片、塔架林立,聽到機聲隆隆、馬達轟鳴時,疑慮頓消,禁不住發出由衷的贊嘆。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是2001年5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并啟動的自治區級開發區,轄管1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50個建制村、10萬人口。按照通遼市“西移北擴、一河兩區”的戰略規劃,開發區是通遼市未來的“新城區”。開發區成立7年來,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發展大工業,建設大物流,努力營造良好環境,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幾年實現翻番增長,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成為了通遼市新的經濟增長極。2007年,開發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1.7億元,財政收入5.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300元,經濟總量躍居全市第三位,榮獲自治區“經濟發展速度獎”、國家六部委“誠信獎”,連續獲得全市經濟指標考核一等獎。

    以大帶小,構建現代工業體系

    7年來,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著眼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堅持“領導在一線指揮,干部在一線創業,政策在一線落實,作風在一線轉變,問題在一線化解”的全員招商理念,遵循“既抓頂天立地,又抓鋪天蓋地”的招商指導思想,堅定不移走“全黨抓工業,重點抓項目,突出抓大項目”的理性招商之路,形成全面創業的格局,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截至目前,開發區累計引進資金109.5億元,引進工業項目132家,投產7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項目43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3.7%。

    在引進大企業、大項目上狠下功夫,大項目帶動中小項目,進而實現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這是開發區的突出特點。近年來,開發區緊緊圍繞規劃確立的產業發展方向,使一批投資大、前景好、拉動力強的項目相繼入駐園區,成為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開發區投資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由成立之初的蒙牛乳業1家發展到16家,初步形成了以蒙鵝鵝業、蒙牛乳業、泰爾諾食品、天紅椒業為代表的食品加工業,以至卓飛高、科爾沁動漫城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以金煤化工為代表的化工工業,以蘭德水泥、晶牛微晶、玉晶玻璃為代表的新型建材工業和以海納動力、盛國通元風力發電機制造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這些投資在1億至100億元以上的大項目產生了顯著的集聚效應,帶動了一大批中小項目的發展。如為蒙牛乳業做配套的包裝項目興雅包裝公司,已經把市場擴展到了東北地區,今年可望實現產值5000萬元。以前只有幾家磚廠的遼河鎮、河西街道辦事處,現在已入駐中小企業百余家,兩鎮的財政收入也分別突破了千萬元大關。

    以好促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非資源性產業

    以好為基礎,以快為目標,堅持高端化的發展方向,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循環經濟,把開發區建設成為通遼市乃至蒙東地區高科技項目、非資源項目的聚集地,這是通遼經濟開發區作出的戰略選擇。

    2007年8月,以褐煤為原料生產乙二醇的項目落戶開發區,這個總投資100億元、年生產能力為120萬噸全球最大的乙二醇生產項目,是中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靜海等人研究二十余年,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它的開工建設極大地提升了開發區的產業層次,標志著開發區產業多元、產業延伸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像這樣高科技含量型的企業在通遼開發區還有許多,如投資8億元、年產120萬平方米微晶板材、200萬平方米玉晶玻璃的河北晶牛集團,投資26億元、年產2000臺整機的盛國通元風力發電機項目,投資1.1億元的科爾沁動漫城項目,以及奎元生物、博奧生化、韋爾自動化等等。這些項目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能耗低,清潔生產,集聚了大量人才,有力地推動了開發區又好又快地發展。截至目前,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入駐科技含量型、非資源類項目15家,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家,全部達產后可占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的75%。

    以城帶鄉,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建設中堅持城鎮化、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并舉,城鄉統籌,比翼齊飛,不但將開發區打造成了產業聚集的高地,而且成為了通遼市實施“西移北擴,一河兩區”戰略的要地。

    大手筆推進城鎮化。建立就業機制,以龍頭企業帶動就業,以培訓促進就業,以政策推動創業,有效引導失地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逐步建立促進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開發區以來,把1.8萬剩余勞動力全部從土地中轉移出來,進廠務工或從事非農產業,他們每年創收達到5000多萬元。2008年,開發區又把兩個村整體搬遷進居民小區,使村民實現了身份和生活方式向市民的轉移。

    充分發揮產業化聯接城鄉、壯大產業、整合利益、富裕群眾的功能。開發區以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加快村民變市民、農民變工人、田間變車間的步伐。泰爾諾食品公司通過訂單組織農民種植番茄2.2萬畝,使農民增收6.65萬元;蒙鵝公司入駐開發區后,與河西街道梅林村農戶簽訂白鵝養殖合同,2007年白鵝養殖量達到35萬羽,帶動養殖戶增收36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5500多元,一個貧困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以貿促工,提升產業層次

    發展商貿流通,實現以貿促工,在通遼經濟開發區有著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發展機遇。通遼市區位優勢獨特,鐵路、公路、民航交通成網,在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與哈爾濱、沈陽、長春并列為區域物流基地。特別是近年來聯合沈陽鐵路局、集通鐵路公司和營口、錦州港攜手在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內陸港,使通遼一躍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個沒海有港的內陸城市。依托這一優勢,開發區主動出擊,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建設溝南聯北,承東接西的物流大通道,帶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層次明顯提升。

    在發展物流業的同時,開發區著力加強要素市場建設,精心打造煤炭、建材、農機、農產品、農資、汽貿六大市場,以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繁榮。2007年,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材市場的木材交易額15億元,交易量達到80萬立方米;煤炭市場煤炭交易量達到700萬噸,交易額70億元;建材市場的鋼材交易量達到50萬噸。農資市場、農機市場與在建的農產品市場、汽貿市場連成了一片,“六大市場”在搞活一方經濟的同時,吸引加工企業紛至沓來。木材市場引來了奧士家具,煤炭市場引來金煤化工,農機市場引來中國一拖……以貿促工、工貿聯動奠定了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連接東北與華北物流中心的地位。

    強本固基,優化發展環境

    環境就是生產力,高品質環境形成的軟實力就是核心競爭力。開發區在建設伊始,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傾力打造發展平臺。他們通過市場運作籌措建設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增強吸納各類項目的承載功能。七年間,開發區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4億元,建設道路21條,總長60余公里,污水處理工程、供熱工程等同步跟進,在滿足項目入駐要求的基礎上,先后引入了兩所大學、一所高標準的中學,建設完成了70萬平方米的住宅樓群,硬件環境全面提升。

    為打造優質服務品牌,開發區上下秉行“投資者是上帝,引薦者為功臣,我們做公仆”,“環境就是資源,人人關系環境”、“服務就是招商,效率就是效益”等工作理念,著力優化發展軟環境。在開發區范圍實行“一站式”服務和“首問責任制”辦事程序,向企業提供免費招工、免費培訓服務,提供標準廠房、職工宿舍、寫字樓等配套設施,成立項目推進組把服務送到工地、送到車間,使企業安心、順心、舒心。正是這種“有諾必踐,一抓到底”的責任意識和“廉潔、高效、守信”工作作風,為開發區贏得了“環境良好,服務良好,效益更好;政策洼地,成本洼地,創業寶地”的聲譽,使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了由對外招商,到對內服務、以商招商的嬗變。

    經過七年的創新與發展,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昔日一片荒灘上創造了奇跡,成就了區域內各族人民的致富夢想,鑄就了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項事業新的輝煌。在未來的發展中,已經攀上發展制高點的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機遇,朝著投資環境更加優化、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更高目標前進!    (內蒙古改革開放30年發展回顧調研組)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