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口加工區:先行者的腳步
2008-12-16 21:0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今年是我們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年。”西安出口加工區管委會管理辦物流部部長王寧紅高興地說。作為西北地區首家國家級出口加工區,2006年12月底,西安出口加工區成為全國7個拓展保稅物流等功能試點的出口加工區之一,現已吸引了一批知名的生產企業、沿海轉移企業洽談入區,出口加工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逐步加強。
功能拓展后,西安出口加工區基本具備了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兩大功能,具體的變化包括:一是賦予企業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的配套功能,解除企業在貿易過程中受到的政策限制,例如未經加工的料件不能出區等;二是支持與國際物流相關的物流企業入區經營,允許進區投資的物流公司不僅服務于區內企業,而且進一步將物流配送業務拓展到區外、境外,擴大出口加工區內倉儲企業的中介作用,使其成為國際采購、全球配送等現代國際物流的載體;三是拓展區內經濟活動內涵,實現海關監管區內研發、試制、采購、加工、檢測、維修、出口、配送一條龍。功能拓展有利于加工貿易生產型企業充分利用園區政策,優化加工貿易生產供應鏈的監管模式,解決深加工結轉退稅等問題,但是,功能拓展后的實踐過程并不如當初想象的那么水到渠成,而是經歷過一些“曲折”。認識跟進擴大輻射半徑“剛被批準為試點時,我們對這項功能的認識不足,更不用說超前意識。”王寧紅表示。“盡管我們區在研發、檢測等功能的拓展上有亮點,但總的來說,2007年的業績不算好。進出區貨物值約為6千萬美元,與另外6家試點相比,處于落后的位置。”
王寧紅告訴記者,以前加工區管委會的服務對象局限于區內相關企業以及其產業鏈前后的相關企業,并沒有充分發揮這項新政的優勢。后來在海關總署等部門的推動與促進下,通過解放思想,使視野得到擴寬,政策宣傳推廣的范圍得以擴大。另一方面,西安出口加工區積極學習先進經驗,迅速引入出口加工區輔助管理平臺(昆山版),采用了電子化管理,對區內企業的境內采購,規范了“分批送貨,集中報關”等辦法,積極摸索適合區內企業的區域通關快速通關模式,克服內地轉關監管不變的劣勢。
在多方努力下,拓展保稅物流功能有效地輻射到很多區外的相關聯企業,出口加工區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也逐步加強。王寧紅介紹,截至今年11月底,進出區貨物值達到2.2億美元。數字的提高來自于功能拓展后受惠面的擴大。不僅是陜西省內的企業,周圍省市如山西永濟、河南三門峽、甘肅天水等一日交通圈內的企業都通過西安出口加工區享受了保稅物流帶來的便利。以前他們要通過香港來滿足自身對于保稅物流的需求,而現在通過走西安出口加工區這一中西部功能最齊全、政策最優惠、通關最快捷、管理最簡便、設施最完善的特殊經濟區域,這些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的成本得到降低,物流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彩虹集團是陜西省一家大型彩管生產企業,在西安出口加工區內設有2家工廠,集團共生產6個型號的顯像管,供國內60家彩電出口企業使用。原來通過香港開展物流配送業務,每年大約完成250萬只顯像管,約4000萬美元。在西安出口加工區拓展保稅物流等功能試點后,集團區外工廠、區內工廠的產品,可以按訂單以較低的成本,及時完成配送、分撥,每只彩管比通過香港進行配送節約物流成本3元,也就是說,在西安比去香港每年可節約750萬元人民幣,更重要的是貨物通過香港交貨周期長,交貨準確率低,影響用戶的穩定性。同時,對比該公司在東部地區的保稅園區開展的保稅物流業務,在西安完成保稅物流業務僅運費和倉儲費僅2008年就節約近200萬元人民幣。隨著試點業務的進一步開展,出口加工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會越來越明顯,將有效解決西北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口岸功能欠發達,采購和運輸成本過高等劣勢,更好地發揮西北人力資源豐富、工業化程度較高等優勢。航空產業借力騰飛功
能拓展后帶來的直接效應是陜西的支柱產業航空裝備制造業、機械加工制造業及電子產業的產業鏈得以進一步延長,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
以航空裝備制造業為例,陜西省的航空工業非常發達,省內目前有西飛集團、西航集團、陜飛集團等多家為美國波音公司、通用電氣公司、歐洲空客公司及法國斯奈克瑪等公司制造飛機和發動機零部件的轉包生產(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加工區的保稅物流平臺,為這些企業和其他國內外關聯企業提供了有效的服務。作為這些航空企業的對外簽約單位,中航一集團一直負責國內絕大多數航空轉包生產企業的料件采購、供應工作,隨著功能拓展的開始,中航一集團為了更好地發展航空制造業轉包生產業務,在區內設立了凱迪克物流公司,主要變原來為各開展轉包生產的航空制造業公司單獨采購為統一采購,根據生產需要分撥到各公司。另外,沈飛加工制造的飛機前緣組件和發動機零部件,采購的進口料件和產自于成飛、貴航等公司的國產部件,發送到西安出口加工區,以保稅方式按生產需要配送到區內企業和西飛公司、西航公司,完成后工序乃至全工序的加工制造,再配送出口到國外公司。
可見,加工區的保稅物流功能是航空制造各環節在保稅狀態下生產的重要“節點”和“樞紐”,實現了一個物流中心向國內外多個區域不同客戶提供服務的可能,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保稅物流功能的作用發揮,與這些大集團公司相配套的國內上下游生產企業以及國外許多航材供應商,也紛紛積極跟進。“兩條腿走路”
目前,西安出口加工區的試點業務全部開展,其中保稅物流、檢測、研發等業務表現比較突出。截至到現在,新入區21家企業,其中生產型企業10家,研發企業1家,檢測企業1家,物流企業9家。“以前我們是‘一條腿’走路,現在從單一的生產發展到生產和物流‘兩條腿走路’。而且這些業務的開展促進了陜西加工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有利于承接加工貿易向西部梯度轉移。也讓我們在招商時多了很多‘籌碼’。”王寧紅說。
拓展保稅物流等功能后,由于功能的完善,吸引了一批知名的生產企業、沿海轉移企業洽談入區,這使加工區在招商引資工作中選擇適合地方產業布局和特點的企業成為可能,而這些企業的入區,也促進了加工貿易從加工、裝配向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環節挺進。比如西安目前區內開展研發業務的應用材料(西安)有限公司、開展檢測業務試點的美光半導體(西安)有限責任公司,隨著業務的發展,已經在區內分別開展了二期工程,這必然會提升西安半導體行業在產業內分工的位置。“以前海關總署曾表示,要我們7家拓展功能的試點把握機遇,先行一步。現在看來,我們西安出口加工區的確抓住了這個機遇。今后將依托陜西及西安地區的產業優勢,積極發揮保稅物流等功能對周邊省區的輻射帶動效應,著力打造中西部地區最佳出口加工區。”王寧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