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經濟危機給山西煤炭行業帶來機遇

2008-12-15 10:4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經濟危機給山西煤炭行業帶來了機遇,壯大了山西的中小企業,使山西的煤炭資源得到合理的拓寬和廣泛的使用。2008年的美國次貸金融危機拯救了山西的煤炭產業,給山西的人們帶來了更多的資源與財富。
  “經濟衰退對山西這樣一個能源型省份有影響是一定的,對山西來說又是一個機遇,可能會拯救山西的煤炭產業。”
  石濤樂觀地認為這是一次機遇。
  他說,山西的經濟長期處于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盡管經過了幾次調產,但是效果并不明顯。這是因為作為能源,國家對煤炭的需求不能少。而且煤炭關系到鋼鐵等多個行業,而基礎建設的實施,必定會帶動煤炭的消耗和開采。
  但是從整體的經濟運行規律來看,山西這種經濟發展格局是不合理的。“山西對煤炭的依賴太大,個別縣市GDP的增長甚至有80%是靠煤炭拉動的。”
  石濤認為,金融危機下一些企業的倒閉并不是壞事,因為這些企業是那些技術含量低,沒有發展潛力的。這也就意味著低端產業被淘汰,促使新的、高端產業崛起,而且可能具有后發優勢。
  “目前山西所處的經濟階段比較低下,因為大家對煤炭的依賴性都很大,政府也不可能放棄GDP增長,s想在這個時候完成轉型是比較困難的。”
  石濤分析,轉產的代價是巨大的,這個代價甚至可能是某些縣市GDP為零。因為在山西某些縣市對煤炭的依賴程度達到80%多,煤炭企業的停產直接會影響到縣市GDP的增長。
  那么怎么才能轉變這種依賴性呢?石濤認為,政府的導向作用很關鍵。
  “要穩住‘煤老板’的錢,政府就應對錢建立有效風險保障機制,或者利益保障機制。”石濤表示,因為煤焦產業賺錢快,利潤大,銀行愿意更多貸款給煤焦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等企業很難貸到款。所以山西轉產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煤老板,但前提是保證煤老板的利益,為其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因此政府的主導作用必須發揮出來,同時該怎么做也是關鍵。
  “煤炭是山西最大的資源稟賦,你利用它是沒有錯的,作為能源山西需要,國家需要,不開采是不可能的,但是關鍵要提高煤炭的利用,深化產業鏈,實現循環經濟發展,降低煤炭消耗。”有人說山西的調產陷入煤循環,但是石濤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他認為山西獨特的資源稟賦有兩個:一個是煤炭,一個是旅游。作為煤炭儲量豐富的省份,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自己是沒錯的,但關鍵是想辦法提高產品附加值,使每噸煤炭創造的價值最大化,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把煤炭消耗量降下來,才能提高利用率。
  核心是壯大中小企業
  “在山西100多個縣中有70%-80%縣區的支柱產業都是煤焦產業。”趙旭強說,由于山西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工業的發展基礎扎實,市場需求量大、獲利快,這使資金、人才等生產資料都無形向煤焦領域集中。因此,出現“一企獨大”的現象不可避免。
  同時由于大企業吸納了當地的大量勞動力,危機自然會加大企業的用工壓力。同時,由于大企業的經濟輻射和帶動效應比較大,受到沖擊之后,其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也會馬上收縮,所在的經濟圈將會呈現幾何性縮減。
  “縣域經濟的核心問題是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壯大問題,但壯大的過程中融資是最大的障礙。”在調研的過程中,趙旭強了解到,某些縣市的大企業往往出現擠占中小企的融資渠道,煤焦企業擠占新興產業的融資空間等問題。甚至出現銀行自動上門找到優質企業貸款,而中小企業則是踢破銀行的門檻也很難融到資。而且對大企業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使當地政府的業績更快顯現,而小企業和新企業的發展則需要很常時間,政府政績的顯現太漫長,影響政府的政績考核。
  “縣域經濟是一個經濟體,其經濟擴張就可能會和相鄰行政區有往來,但是這種行政區劃由于隔斷了市場融通渠道,成了經濟擴張的阻礙因素。”
  關于縣域經濟的發展,趙旭強認為縣域經濟的發展難在,縣域經濟屬于中觀經濟,面臨的問題比較多,一方面行政區劃割斷了市場,一方面受市場影響,如果一個縣域經濟沒有特色,就很難走出去。
  因此,趙旭強認為各個縣區要實現經濟上的一體化,通過經濟上的聯合與合作,才能共同走出去。而具體點講就是發展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搭建平臺使縣域經濟能夠有更廣泛的往來和流通。
  另外,在趙旭強看來,這次危機是政府引導投資的機遇期。政府可以借機出臺一些以前很難推動的項目,通過免稅、鼓勵金融機構貸款給新興產業等,推動傳統煤焦產業轉變。
  和其他專家一樣,趙旭強認為改變這種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傾斜政策,給新興產業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發展自信。改變固有的觀念,將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到實處,進而逐步實現縣域經濟遍地開花。
  拓寬對“資源”的理解
  煤炭作為山西經濟發展的支柱,給山西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山西的大腦。
  “不能單純地認為只有煤炭、原材料等才是資源,應該廣義地理解資源。”王云珠說,由于資源豐富,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資料比較便宜,相對其他省份山西有發展煤焦、冶金建材等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人們對資源有了狹隘的認識。
  “人們普遍存在一個認識就是:煤炭產業發展了很久,有一定的基礎,相對比較簡單,在投入和管理上都比較熟悉。”王云珠分析,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不少人看來由于涉足較少,同樣存在很大風險。因為投資新產業不僅回報周期長,而且企業人員管理和營銷模式都需要重新探索。更關鍵的是新興產業不如煤焦產業見效快,收益大。
  盡管經過幾年的發展,政府也提出要建立以服務業為中心的第三產業,努力發展物流、金融服務業等,有些焦化、煤炭企業也在試圖進行這方面的多元化發展,但總體對這部分發展的積極性并不大。
  而這次正好是一次督促企業改變發展思路,產業轉型的機遇,讓山西認識到,靠單一的重型產業支撐不了山西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更加深了人們對建立生態文明的迫切性。
  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問題,王云珠認為這種發展首先要立足于當地特色產業或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服務業等。但關鍵還得看當地領導者的謀劃,畢竟各個地區的特點、資源情況不一樣。
  而在傳統產業的發展上,王云珠表示,應該在現有基礎上提升、優化產業的升級,不能僅僅生產簡單的初級產品,還需在產業鏈延伸上下功夫。
  轉產需投入大量成本
  “山西在產業調整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煤焦價格不好的時候,資金、生產要素等都會向非煤產業集聚,但每當煤焦形勢好轉時,這些要素又會紛紛流向煤焦’的情況”夏冰說,這種反反復復的現象使得山西調產盡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顯得步履蹣跚。
  但夏冰同時表示,轉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山西本身的資源優勢決定了山西的轉產還應該在煤炭上做文章。而且轉產需要投入大量的經濟成本,而市場經濟的規律是,見效快的優勢產業才能贏得投資者的關注。
  于是出現了煤焦形勢不好時上項目,試圖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但煤焦形勢一轉就又回到老路上的局面。
  “目前我們對煤炭的利用不夠,煤炭產品的附加值低。”夏冰說,如果要轉變產業結構,首先就應該深化產業鏈,提高煤炭產品的附加值,加大煤炭的利用率,實現煤炭少量開采卻能保證GDP增長,但投資也是巨大的。
  而提高對煤炭的利用率不是山西一省能夠完成的工作,而是全國都面臨的問題。所以國家應該對山西煤炭產業鏈的延伸、附加值等技術性投給予支持。
  至于產業布局,夏冰認為這是省政府的責任。所以山西省政府怎樣才能留住山西煤老板手里的錢,建立怎樣的信用機制、風險保障機制是比較重要的。
  但夏冰提出,經濟的發展應該是整體的發展,一頭獨大的發展是不好的,應該是綜合的發展。山西煤炭經濟的發展已經帶來太多的問題,外地人一提山西不是煤就是煤老板,山西悠久的歷史文化卻被忽視。畢竟山西的招牌不只是煤炭。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