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8年:動態物流的興起
2008-12-15 10: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初的8年間,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物資流通企業所有制向多元化發展。國有物資管理機構和營銷企業紛紛組建成物資集團,在“國退民進”的改革中,國有性質的物資企業逐步退出傳統的營銷領域,企業數量不斷減少,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8年中企業發展到50多萬家,固定資產超過5000億元,職工人數達到5000萬人。蛛網般的支渠道和充裕的資金實力,明顯地超過了國有物資企業。
在此期間,物流產業應運而生,超速發展,迅速替代了物資產業主渠道的作用。物流和生產一樣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中國歷史,很早就有“貨暢其流”的說法,并把加速商品流通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物流工作以及對物流科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及其成功的企業,都把物流革新擺到自己重要的工作日程上來,作為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和增加企業盈利的重要途徑?萍嫉娘w速發展和生產的日益現代化,也迫切要求加快物流革新和流通現代化的步伐。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物流革新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斷提高物流管理和物流技術水平,對于改變發展中國家生產和技術的落后面貌,減少物資、資金和勞動力的消耗,加快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在加強物流管理和改進物流設施方面,我國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已初步建成了以鐵路和水運為骨干,包括鐵路、公路、海運、內河航運、民用航空和管道等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在促進物流合理化方面,我國對通過鐵路運輸的16種主要物資就制定了合理流向圖,其運量占鐵路總運量75%以上;在一些地區,實行以城市為中心就近組織物資供應,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總的看來,運輸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仍是一個薄弱環節,運輸能力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對物流經濟和物流技術的系統研究,起步比較晚;物流的綜合水平比較低,物流不合理的現象相當普遍。由于受生產資料不是商品這一陳舊觀念的束縛,中國過去長期實行單一的國家計劃分配調撥制度,造成條塊分割,中轉環節多,流通緩慢,許多重要物資一方面供應短缺,另一方面又超儲積壓。中國每天有數百萬噸物資處于鐵路運輸途中,若以每噸平均800元計算,就有數十億流動資金滯留在途中。如果加快運輸速度,使在途物資減少1萬噸,每天就可節約近千萬元流動資金。中國沿港口泊位吞吐和裝卸能力不足,管理水平較低,壓港壓船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很大經濟損失。上世紀90年代,中國鋼材庫存一直保持在2000萬-3000萬噸之間,相當于全國五六個月的消費量,造成鋼材、資金大量積壓浪費。因此,搞活物流,加快周轉,降低庫存,是經濟工作中一項緊迫的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物流發展逐漸打開了新的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改革物流管理體制,推進物流合理化。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加強全社會物資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實行分類管理,由生產企業和用戶在市場上自由購銷,國家采取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辦法對市場進行調節和控制,通過市場自由交換的品種和比重逐步擴大,乃至全部放開。
二是采用先進技術,推進物流技術現代化。當前中國革新物流技術的著眼點,主要放在發展物流能力、縮短物流時間、提高物流質量和降低物流成本上,重點是實現商品包裝規范化、裝卸機械化和貨物運送集裝箱化。同時,大力普及推廣計算機的應用,建立高效能的傳輸系統。引進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物流技術設備,并且在一些部門、地區和企業初步采用了電子計算機管理。此外,我們還要采取措施,引導企業結合生產結構調整,改善物流管理,革新物流技術,努力實現企業內部物流的合理化和現代化。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物流早成為一個國際的概念。1988年國家作出了加快發展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的決定以后,努力把沿海加工工業的原材料來源和產品銷售推到國際市場上去,進一步擴大國際交換的規模。面對物流量不斷增長和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新形勢,在確定新的國際物流戰略,增加新的運輸能力,繼續加強沿海港口建設,加速實行物流機具的國際標準化、通用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同時認真學習先進國家的物流管理經驗,抓緊培訓物流干部,以提高整體物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