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控制物流成本
2008-1-21 1: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科學庫存儲備及保證訂貨成功是盈利前提
近幾年來,庫存問題一直是困擾大多數企業發展、讓企業深感頭疼的問題。
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和產品的相對過剩,這些決定了目前的市場是一個買方市場,對于連鎖企業來說,庫存的增加或者是積壓,都意味著企業的運作處于一種不良的狀態,都是一種潛在或直接的損失,尤其對于蘇寧這樣的連鎖零售企業而言,大量的庫存必然導致大量的資金被占用,市場競爭過激、供給過量,廠家更新換代等等,都將導致庫存積壓,使得原有的庫存價值猛跌,另外,庫存商品的時間長短還涉及到保本期與保利期的指標,不是任何一種商品在倉庫里存放多久后銷售出去都是盈利的,為保證超庫齡商品的銷售,銷售部門必然采用大規模促銷的方式來削減滯銷庫存,但每一個滯銷庫存的銷售都牽涉到大量的費用以及成本,一般而言,我們計算滯銷庫存的成本費用公式為:
滯銷庫存費用=人工成本+管理費用+單位面積倉儲費用+單品促銷費用+單品運輸成本;
因此,實際上,滯銷商品的及時處理,是保證盈利的關鍵,也是節約物流成本的關鍵。
衡量物流績效的另一個關鍵指標,就是庫存周轉率的快慢,一般普遍認為,物流部門,尤其是企業物流部門,是企業資金的消耗部門,不直接產生利潤效益,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物流成本的節約和庫存周轉率的快慢都是間接增加企業利潤的途徑。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企業的庫存資金為1萬元,一年周轉7次,那么就意味著該企業的流動資金也周轉了7次,也就是7萬元,如果該企業加快庫存周轉率,一年周轉了14次,那么則意味著該企業的流動資金也周轉了14次,為14萬元,其投入和產出比例絕對是不一樣的。
那么,如何才能夠做好零售連鎖企業的庫存管理工作呢?
本人認為,庫存控制應分為以下幾點來進行控制:
一、訂單管理與控制
眾所周知,連鎖零售企業的采購權并不在物流手中,因此,物流部門并不能直接參與訂貨行為,無法合理控制進貨,以達到盡可能消除滯銷與提高周轉率的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就無法進行訂單控制。
具體的控制方法為:
Ø 分析營銷部門下階段銷售計劃與采購計劃;
Ø 結合上階段銷售情況(58天)分析目前庫存結構;
Ø 結合上階段與現階段銷售計劃,確定暢銷與滯銷品牌、型號;
Ø 反饋給營銷、采購部門;
Ø 跟蹤訂單下達完成情況,合理控制庫存結構
二、最佳訂貨點(補貨系統)與安全庫存
采用該方法的目的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庫存周轉率,及減低因缺貨而產生的費用與成本
Ø 根據訂單跟蹤情況,確定各供應商送貨前置時間;
Ø 根據庫存結構與供應商送貨前置時間和前階段銷售情況確定訂貨點檢查期與需求率;
Ø 根據庫存結構與前期銷售情況、營銷部門銷售計劃確定安全庫存,一般而言,
暢銷商品的安全庫存=供應商送貨前置時間內平均銷售*1.3
季節銷售特點較強的品種的安全庫存=供應商送貨前置時間內平均銷售*1.5
新品可以給市場帶來新的活力,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機會,最重要的是可以為客戶贏得高利潤。但首次上柜的數量應根據新品的價位,客戶的銷售結構、水平來確定,
Ø 根據前階段(58天)銷售情況與安全庫存,確定訂貨點;
Ø 最低庫存量=(進貨前置時間+銷售準備時間+商品存儲天數+保險天數)*平均銷量
Ø 最高庫存量=(最低周轉天數+進貨間隔天數)*平均銷量
Ø 采購經濟批量(EOQ)=根號{(2*每次采購費用*單位時間采購量)/商品單價*單位時間保管費率}
Ø 將以上數據反饋營銷、采購部門,并跟蹤其實施情況。
三、ABC分類管理法
連鎖零售企業的庫存種類繁多,每個商品的價格是不一樣的,且庫存數量也不可能一樣,企業的資源有限,對所有庫存品種均采用同樣的水準和重視程度進行管理是不可能的,也不切合實際,為了使得有限的時間、資金、人力、物力等資源起到有效的作用,對庫存物資進行分類,將管理重點放在重要的庫存物資上。進行分類管理與控制。
具體事實細則有:
Ø 計算每種庫存商品在一定時間內的進貨金額(商品單價*進貨數量)
Ø 按進貨金額大小順序,排出其品種序列,進貨金額最大排第一,以此類推。然后再計算進貨金額占總供應金額的百分比。
Ø 按進貨金額的大小品種序列計算進貨額的累計百分比。
Ø 根據以上計算,將進貨金額累計70%左右的物資存放在A區,余下的累計20%左右存放在B區,其余存放在C區。
Ø 根據每種商品單位時間所消耗的金額(單位時間出庫量*商品單價),將消耗金額高的劃為A級,次高劃為B,低的劃為C級。
采用訂單控制、經濟訂貨點、EOQ、ABC分類法可有效改善企業庫存管理現狀,同時可以降低企業庫存,為實現庫存的有效控制提供切實的幫助。
只有實現有效的庫存管理,才能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降低各項費用,使得物流倉儲最大限度的發揮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