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邁向“大三通”
2008-11-7 12: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洪厚興
海運可直達,大量港口相互開放;包機不僅僅是周末,航線也將截彎取直;郵件可直接寄送,不必再 “客留”香港……
11月4日,海峽兩岸在解決兩岸海運、空運、郵政、食品安全等問題方面取得重要共識。一致同意開通兩岸海運直航,實現兩岸海上客貨直接運輸;建立兩岸空中雙向直達新航路和兩岸空管部門直接交接程序,開辦兩岸貨運包機,增加客運包機航點、班次,將兩岸周末包機擴大為平日包機;開辦兩岸直接平常和掛號函件、小包、包裹、特快專遞、郵政匯兌等業務,加強其他郵政業務合作;相互通報涉及兩岸食品貿易的食品安全信息,建立兩岸重大食品安全協處機制。
當日下午,大陸海協會會長陳云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臺北簽署了 《海峽兩岸海運協議》、 《海峽兩岸空運協議》、 《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 《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四項協議,兩岸的 “大三通”時代終于來臨。
陳云林指出,上述四項議題的解決,將使兩岸同胞渴望了30年之久的兩岸直接通航、通郵變為現實,為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合作開辟便捷的路徑,從而增進兩岸人民福祉,帶動兩岸關系發展進入新的里程。
在11月4日簽署的四項協議中,《海峽兩岸海運協議》一直是前段時間關注的焦點。該協議的簽署,標志著海峽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全面、雙向、直接的海上直航最終實現了。
根據該協議,兩岸資本并在兩岸登記的船舶,經許可后可從事兩岸間客貨直接運輸;雙方在兩岸貨物、旅客通關入境等口岸管理方面提供便利,并按照平等參與、有序競爭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運力;雙方對航運公司參與兩岸船舶運輸在對方取得的運輸收入,相互免征營業稅及所得稅;同時,雙方航運公司可在對方設立辦事機構及營業性機構,開展相關業務。
“這份協議引人矚目的除了兩岸海運直航外,還有大量港口的開放,尤其是眾多河港的開放。”上海海事大學水運經濟科學研究所教授徐劍華對記者表示, “它對降低物流成本、促進制造業的發展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業內所關注的貨運包機方面,協議明確雙方各開放兩個航點,大陸為上海浦東和廣州,臺灣則為桃園和小港,每月飛行60個往返班次,雙方各指定2~3家公司承運。
而在客運包機方面,此次則大幅度增加16個航點,包括成都、重慶、杭州、大連、桂林、深圳、武漢、福州、青島、長沙、海口、昆明、西安、沈陽、天津、鄭州,連同7月份開放的5個航點,共21城市可行駛兩岸包機。同時,航班也由原本每周往返36班增至108班,并可分散至平日。這也使周末包機正式邁向平日包機。
此外,在郵件直達部分,原先只有掛號信,現在擴大到小包、包裹、快遞郵件以及一般平信;臺灣的分發局為臺北、基隆、高雄、金門、馬祖等5個。兩岸郵件可送到這幾個郵局進行交換。雙方郵局針對郵務收入分賬。
兩岸 “三通”的實現,將對兩岸物流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金融風暴的背景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業內人士稱,目前全球經濟環境不佳,對海運業來說,海運直航將有效節省成本支出,兩岸貨運在兩岸開放直航后,可不用再繞石垣島,至少就可省下300海里的路程。
“兩岸的 ‘三通’不僅僅體現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它還有助于增進兩岸貨流、促進物流需求的增長、提升攬貨競爭力,并強化臺灣的亞太轉運功能。尤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兩岸的直航還能夠有效地抵抗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徐劍華表示, “此外,它還將有效地促進大陸制造業的發展。”
徐劍華認為,目前中國有 “世界工廠”和 “國際采購中心”之稱,而這兩個稱號都離不開運輸尤其是海運,兩岸直航能夠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同時也能夠間接地降低倉儲成本。在國際分工背景下,物流成本的減少能夠有效地降低產品的 “登陸成本”,而這能夠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兩岸的直航還能夠有效地吸引臺資企業繼續駐足大陸和促使這些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從而進一步促進大陸中西部的發展。”徐劍華說, “今年以來,由于大陸沿海地區資源、勞動力等成本的大幅上升,許多臺資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兩岸直航的實現,能夠使這些企業的物流成本減少,部分地抵消成本上升的壓力,吸引其繼續留在大陸。同時,中西部地區的設廠成本遠低于東南沿海,由于大陸開放了大量的港口,其中不乏中西部地區的港口,運輸成本的降低會進一步吸引其向中西部轉移,而這也會促進物流需求的大幅增長。”
此外,徐劍華還強調,兩岸直航的實現將會促進福建港口的大幅發展。
“現在福建的港口進入全國前十位的只有廈門港,而福州港的排名已在下降。兩岸直航會使得福建港口的地理優勢更加突出,而現在福建又投入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港口都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徐劍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