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沉淀成本有“利”可圖
2008-11-7 1:2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朱增
在全球經濟棋局中,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肇始于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對于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正在一點一滴釋放。這不,最近來自鋼鐵行業的一個數字就分外刺眼:據 《中國證劵報》報道,由于鐵礦石價格跳水,7000萬噸的港口庫存給中國鋼鐵業帶來的浮虧總數將在300億元左右。有關人士透露,如加上企業庫存,則浮虧可能達400億元。
在這樁數額巨大的 “浮虧”中,金融風暴所扮演的只是 “雪上霜”的角色,只不過由于鋼鐵行業現在處于內外交困的寒冬,這場自1929~1933年美國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才 “火力十足”。但歸根到底,引起300余億元浮虧這場 “暴雪”的,嚴重偏離價值的鐵礦石價格才是最終答案:資本逐利沖動下的狂飆突進,不是大勝而歸,就是黯然收場或離場。
之前鐵礦石價格瘋漲的個中原因,已不必贅述。鋼企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上的弱勢始終難以讓人釋懷。但偏偏在國際談判桌前經年不利的鋼企,對國內鋼材價格的影響舉足輕重,甚至于近乎 “予取予求”。而下游產業對其傳導成本壓力的無節制,除了被動接受外,似乎一直別無它策。為消化鐵礦石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鋼企主導的鋼材價格節節攀升,戕害了汽車等下游產業利潤的同時,也使利潤的絕大多數流向了鐵礦石供應商。
當高企的鋼價突破下游行業所能夠承受的底線時,鋼價駛入下行通道已經無可避免。而鋼企之前囤貨 “賭”漲的7000萬噸鐵礦石由于價格暴跌、鋼材市場萎靡等不利因素的交織作用,已經成為了鋼企 “自產自銷”的鐐銬:在大規模虧損既定的情況下,剩余部分尚不能有效轉化為現金流,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只是這 “妙計”卻沒能安定天下。
鋼材滯銷、鋼價下跌,礦石價格下行在所難免。國際鐵礦石供應商不明白一損俱損為何物,而是逆市場行情而動,絲毫沒有共渡危難的意識。淡水河谷曾以看好中國鐵礦石的長期需求的理由而堅持提價。這廂中國鋼企抱團以對,力圖建立國內礦替代巴西礦體系,從而與其一較高下。鋼企的舉動,沒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意味,更多的只是被逼無奈。值得慶幸的是,淡水河谷公司終于在11月3日表示,已經撤銷了對中國客戶提出的年中漲價要求。此舉凸現出在全球經濟疲軟的情況下,鐵礦石的需求前景快速發生了變化。正如淡水河谷公司的首席執行長Roger-Agneli所說的那樣,正是為了與客戶建立良好關系,淡水河谷公司才取消了年中漲價的計劃。
但被逼無奈也不見得是壞事。三十年前,中國就是在內外交困的處境下艱難求存,以改革開放開啟了新的時代圖景。如今,面對巨大浮虧導致的10年來鋼鐵行業的月度虧損,鋼鐵行業也迎來了痛定思痛,銳意變革的契機。對于抵抗能力薄弱的部分鋼企來說, “不變革是等死,變革是找死。與其等死,還不如放手一搏。”對于整個鋼鐵行業,這或許同樣適用。
當下,300億乃至400億的浮虧或許已經種下,巨大的沉淀成本成了鋼鐵行業成長路上的天價學費。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沉淀成本絲毫沒有有利可圖的空間,但這并非就說沉淀成本沒了任何的價值。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意義正在于此: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是當前鋼企所能做到的全部。既然浮虧已經注定,也就不必過于糾結,而應著眼當下及長遠,致力于未來之開拓。比如,眼下的鐵礦石談判,鋼企是否有必勝把握呢?
當神州七號遨游蒼穹,有評論稱“神七遨游天際中國還應腳踏實地”。如今,全球金融危機頗有幾分 “動物兇猛”的姿態,鋼鐵行業的身板才受鋼價下跌寒流,又遭7000萬噸的鐵礦石庫存重壓心頭之際,當鋼鐵行業遇遇 “兩頭”擠壓之時,還是應當腳踏實地,以辨明方向尋找驅動。畢竟,同樣的錯誤,鋼鐵行業不能犯第二次。倘真能如此,也就發揮了300億沉淀成本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