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通是對政治有益的經濟紐帶
2008-11-6 14:3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即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周一(3日)晚間表示,臺灣和中國大陸已達成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實現兩岸間運輸的正常化。根據備忘錄,海峽兩岸同意將周末包機擴大為平日包機,每周兩岸客運日包機航班總數將增至108班。中國大陸將在目前5個航點的基礎上再增16個城市,臺灣方面則維持8個航點。
兩岸還同意開放貨運包機,每月共60個班次,并同意縮短所有包機航線路程。目前所有兩岸直航路線都需要飛經香港領空。兩岸將各自向兩至三家航空公司開放貨運包機業務。臺灣方面將開放桃園國際機場和高雄國際機場作為貨運包機航點;大陸方面則將開放上海和廣州兩地。
雙方還同意允許兩岸船運公司跨海直航,不需要再按照當前慣例經由日本石垣島或其他地點中轉。值得注意的是,海運直航適用于所有臺灣或大陸船運公司,無論其注冊地在何處。大陸和臺灣將分別開放63個和11個港口作為海運直航航點。
此外,兩岸還同意開通直郵業務。協議預定在今天(4日)簽署,而運輸協議中規定的所有條款都將在協議簽署40天后生效。
雖然運輸協議暫時沒有體現第一航權和第五航權,但它實現了兩岸長期以來期望的一個目標:兩岸三通。在全球經濟衰退的陰冷氛圍中,實現三通對兩岸無疑是一個少有的亮點。三通的意義首先是經濟上的,為兩岸人員往來、經濟合作和各項交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相關產業也將因為三通的落實而節省大量成本,如航空公司和乘客每年所節省的成本將超過新臺幣30億元(約合9090萬美元);燃油費用及客運船票價格降低可以為運營兩岸定期直航航線的船運公司每年節省成本12億元。
三通的政治意義更不容忽視,它在兩岸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取得了突破,使得兩岸關系有了重要的進展。三通是一道打開了就難以關上的門,隨著兩岸人流、物流和資金流越來越頻繁的往來,它實際上拓寬了兩岸長期對話的新渠道。臺灣經濟現在已難以脫離大陸,大陸已經成為臺灣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據臺灣經貿主管部門統計,2007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超過420億美元。而據大陸商務部的統計,2007年大陸對臺出口為234.6億美元,自臺進口為1010.2億美元,大陸逆差為775.6億美元。
兩岸經濟的高度相關性,在今年全球經濟放緩中有明顯反映。臺灣9月外銷訂單與工業生產相關數字分別創下2002年3月與2003年2月以來新低紀錄,其中對大陸出口連續兩個月出現負增長,從6月的增長17.66%近乎跳水似的降至9月的-10.79%。目前,經濟問題已成為臺灣社會關注的最大問題,也是馬英九政府目前最難面對的問題。以臺灣不到4000億美元的經濟規模,此次“江陳會”達成兩岸三通,將進一步加強臺灣與大陸的經濟融合,這對于臺灣經濟將是一針“強心劑”。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三通為兩岸經濟增強紐帶,如果經濟紐帶足夠牢固,就會變成政治紐帶。兩岸政治關系也許會有波折,但經濟關系的密切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并且會對政治關系產生影響。如果兩岸政經關系在三通之后能夠走向新的穩定階段,三通將是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