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視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調
2008-1-16 14:0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12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2月新增貸款僅485億元,同比少增了1720億元;12月末M2增速降至16.72%。這些數據反映出從緊貨幣政策在總量控制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央行仍需采取進一步措施控制中長期貸款增長。
當前,我們面對經濟過熱和通脹壓力下的復雜局面。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 "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這表明了強化財政貨幣"組合拳",將成為未來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
財政貨幣政策協調已經討論多年,無論政府還是學界,都更關注兩大政策"松""緊"的搭配。然而,有一個非常重要但被忽視的問題,就是沒有真正建立財政與貨幣政策自身的協調機制,這也使兩大政策配合的效果經常大打折扣。
在實踐中,為了改善兩大政策協調的效果,很多國家都建立了政策部門間的交流和協商機制。例如,在英國,作為主要的財政和金融政策制定部門,英格蘭銀行、金融服務局和財政部之間的分工十分明確,并且建立了一種三方會談機制,英格蘭銀行提供貨幣政策的走向,金融服務局提供金融市場的情況,財政部反饋財政政策運行,并且當各方意見無法統一時,由財政大臣進行裁決。
從我國情況來看,還沒有完全建立起兩大部門的有效交流通道。由于缺乏財政與貨幣部門的有效協調,我們看到,實際的宏觀調控操作中會遇到種種問題。例如,在當前以"從緊"貨幣政策來穩定物價的情況下,財政政策卻成為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變量。因為財政支出的變化,可能導致價格水平的變化,進而決定通貨膨脹率的波動性。換句話說,既定的貨幣政策下,財政政策可以決定通貨膨脹的時間路徑。這就使得央行為了有效實施反通脹政策,必須充分考慮財政政策。
在現實中,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的沖擊無處不在,最為典型的,就是在同一個財政年度內,財政收支不會平穩地流入和流出國庫單一賬戶,往往在某段時期出現較大的收入或支出凈額。例如在大量發行國債或稅收高峰期,國庫就會有巨額的凈收款,商業銀行的存款和儲備就會相應減少,從而引起貨幣供應量的乘數遞減。反之,在財政支出的高峰期,國庫會有巨額凈付款,商業銀行存款和儲備就會相應增加,從而引起貨幣供應量的乘數遞增。按照慣例,有關財政超收收入的使用安排會在當年的11月份確定,12月份開始支付,這就造成了幾乎每年的第4季度,財政支出都會大幅增加,增加短期物價上漲的壓力。
反過來看,貨幣政策對財政政策的沖擊也常常出現。例如,在財政部發行國債的過程中,如果短期內央行緊縮貨幣政策的力度迅速增加,就會強烈沖擊債券市場,導致國債發行成本上升,甚至會流標。這就需要有某種經常性的機制,在兩大政策部門的目標之間,達成某種平衡。長遠來看,我國應該考慮建立持續性的兩大政策磋商機制。例如,設立專門的財政貨幣政策協調委員會,由財政部、央行、稅務總局等部門組成,定期舉行會議,交流對宏觀經濟形勢、國債市場、國庫存款狀況的判斷,以及對政策沖突情況進行處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