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的發展歷史
2008-1-16 1:32: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計算機信息技術引用到數據處理,即管理領域以來,從只追求硬件的檔次、軟件的運行效率,到人們認識到硬件只占信息系統總擁有成本的很少一部分,軟件不只是程序,而應該是文檔加程序,從而用軟件工程的方法進行軟件項目的開發,從一些傳統的軟件開發方法,如生命周期法、企業原形法,結構化軟件開發方法,計算機輔助軟件開發方法、基于第四代語言的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到把一些科學、先進的工程項目企業管理思想、方法應用到軟件領域,出現了軟件項目管理、軟件企業CMM認證等有效的途徑;從辦公自動化系統(OAS)、管理信息系統(MIS)到電子政務,制造/企業資源計劃MRP/ERP,信息化建設不斷進步,信息化開發理論方法演進,信息化開發應用不斷深入。從諸如:企業建模、業務建模,戰略信息規劃,信息系統規劃(ISP),信息資源規劃(IRP),企業應用集成(EAI),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企業信息門戶(EIP),商務智能系統(BIS),從數據庫系統為核心的程序和數據驅動,到模型驅動、用例驅動開發模式,從JAVA、XML,到UML建模開發語言,從SAP ERP-R/3到J2EE體系結構與開發模式,從C/S、B/S/W到COM+、J2EE.NET、MS.NET技術構架,等等,等等,其中不乏從軟件體系結構的高度和對信息系統規劃設計方法、技術的討論和成果。新的概念、理論、方法和技術工具層出不窮,使軟件企業疲于跟進新概念炒作,不知方向所在,廣大用戶更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疲于學習,面臨兩難選擇,進退維谷。
再縱覽一下管理科學和商業模式的發展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從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到戰略管理、知識管理(KM)、客戶關系管理(CRM),再到業務流程管理(BPM)、組織再造、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協同商務(CC),B TO B,B TO C 、C TO B,B TO G、G TO B,C TO C ,T TO T,不僅使用戶企業感覺層出不窮,應接不暇,也使軟件開發企業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疲于學習和知識更新。
總而言之,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系統開發應用是為管理服務的,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并為客戶帶來價值。人們探索各種信息化的理論、方法、技術,就是為了縮小軟件開發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的“語言間隙”,消除軟件開發企業與企業用戶之間的誤解和顧慮,但是由于管理和信息技術的領域各自復雜特性和發展規律,事實和現實是,不但沒有縮小和消除,反而使間隙變成了鴻溝,由誤解和顧慮變成了懷疑甚至對立。一方面需求強勁、迫切,一方面又不敢輕易投入,一方面市場上解決方案和軟件產品比比皆是,一方面用戶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系統,ERP的教訓使企業仍心有余悸。軟件開發成本并沒有下降,軟件應用的風險反而加大。于是,即懂仍舊技術、又懂管理技術、特別是有行業管理經驗的人才就越來越搶手。原因在哪里?如何控制軟件開發成本,規避信息系統應用的風險?
除了體制、機制和管理水平的因素,一方面,信息系統越來越復雜化、大型化,從簡單的企業管理深入到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 、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的時實性、動態性、因素關聯性,軟件技術的抽象性,管理的變化復雜性,使信息系統開發更加困難和不可控,另一方面,不同業態、不同服務產品的物流流程都不同,需要具備物流流程重組、再造的咨詢能力,不是單純地把人工管理計算機信息化,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人們早已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軟件工程理論與方法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現狀是各種流派的信息化建設、軟件開發理論、方法和技術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或者說在解決部分特定領域的問題時有效,沒有一個業界和用戶公認的、科學的、符合管理信息化邏輯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框架能指導軟件項目的開發,并能使用戶感覺系統是“透明”的。那么,究竟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和一個實現途徑或技術路線呢?
總結前人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找到一種集大成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路線,使各種有效的信息化和軟件開發在一個統一的邏輯框架下應用、實施,發揮作用,就是探索和構架符合信息化規律的、科學的、軟件企業和用戶都能理解和使用的物流軟件體系結構和開發平臺。
問題的關鍵,一方面是:從MIS到ERP,再到物流信息管理與供應鏈集成管理平臺,能否找到一種軟件開發商與用戶,或者軟件看法人員與管理應用共同理解的語言或者交流工具,縮小、甚至消除二者之間的語言間隙;另一方面是找到一種業界公認的業務模型邏輯框架和解決方案的技術構架,進行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并且能夠支持企業戰略、支持業務的持續發展。
必須認識到,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推廣應用,需要在一套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路線和工具來支持下來實現,而不是開發了一個實際應用系統,就以偏概全,當作一種模式和通用解決方案加以推廣和炒作,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