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催促企業轉變出口策略
2008-11-5 11:1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第10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簡稱“廣交會”)明日將落下帷幕。分三期舉辦的本屆廣交會,不僅是近幾屆以來改革最大的一屆,還因為舉辦期間恰逢全球金融危機而備受全國乃至全球的貿易商所關注。全球消費市場的急劇變化,已在本屆廣交會現場的談判及交易中展露無遺,新形勢催促企業轉變出口策略。 轉變:
結算方式避免信用證
福建冠達星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余曉兵告訴記者,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歐美地區的不少知名銀行都陷入危機之中,因此其公司最近一般避免采用信用證的結算方式,尤其是針對歐美地區的客戶。
記者了解到,信用證(LetterofCredit,L/C)是一種由銀行依照客戶的要求和指示開立的有條件的承諾付款的書面文件。信用證結算是目前國際貿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在之前,信用證對國外客戶及出口企業雙方而言都是一種比較保險的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但金融危機爆發,對出口商而言,這種結算方式的風險驟增,就是由全球知名的銀行開出的信用證也變得不可靠,因為這些銀行很可能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破產,到時出口商也會被拖入到危機之中。所以,我們公司目前主要采用T/T(電匯)的付款方式,讓客戶先付30%%或者更多的訂金,尾款等到出貨之后再讓客戶支付。”余曉兵說。
他還表示,在特殊的時期,出口商采用T/T的付款方式也不可麻痹大意,尤其是對待新客戶的訂單。“在采用T/T的付款方式時,對新客戶我們向來都比較謹慎,目前有不少出口商都是將提單傳真給客戶,讓客戶確認其貨物已經發出,其實這也是有風險的。我們公司的操作是對已經生產完畢的貨物先拍照給客戶看,然后讓其付清尾款,等收到尾款后在發貨給他。不過對于知根知底的老客戶,我們不會那么嚴格,畢竟經過長期的合作,已經對其信用有了較深入的了解。當然,在當前經濟的特殊時刻,出口企業還是小心為好。”他說。
在廣交會現場,記者就該問題還采訪了泉州的近10家參展企業,這些企業表示今后將盡量避免采用信用證結算。
轉變:
產品研發趨向環保實用
“市場越是處于劣勢的時候,企業越要加大研發的力度。”泉州新洋工藝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如是說。
他告訴記者,工藝品是一個非常注重研發的行業,產品款式眾多,而且更新迅速,因此企業的研發實力是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當前國際市場需求顯得較為疲軟,消費者也變得更為節約,高檔次的工藝品不暢銷。于是,價格不貴、既實用又好看的工藝品在當前形勢下比較受市場歡迎。
記者在一些工藝品企業的展位上看到了不少具有照明、鐘表等功能的工藝品。比如在泉州奎生工藝有限公司的展位上,記者發現該公司將太陽能技術廣泛應用于產品中,如太陽能路燈、花園設備、太陽能手電筒等。據該公司副總經理蘭先生介紹,其新近開發的一款太陽能路燈,可安裝在別墅花園外或者農村房屋的角落處,無需拉電線,白天可吸收陽光儲蓄能量,到夜晚則自動開燈,用于照明,是一款環保實用型的產品。該公司開發的太陽能手電筒,平時可安裝在汽車外部,吸收太陽能,夜晚需行駛時則可用于照明。
在另一家企業的展位,記者發現其主要展示的產品是利用廢棄的鐵件如螺絲、螺母、軸承等制造出與人一般大小的蜘蛛俠、變形金剛、搖滾歌手等工藝品,這些栩栩如生的重金屬人模,在廣交會現場吸引不少采購商的注意。據該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產品主要用于酒吧、服飾店等場所。
在禮品類展區,記者還發現不少企業采用純天然的材料制作的各種造型的工藝品,如德化順美集團用樹枝、樹葉及藤等材料制造的花籃、容器等產品,還有一些企業采用松子、樹皮等制造的各種形狀的家居飾品。
轉變:
出口與內銷齊頭并進
由于國際市場需求下滑及其他不利出口因素的影響,廣交會不少參展企業都在思考著如何另辟捷徑,改變企業面臨的不利局面。記者在現場采訪時了解到,如何實現出口與內銷兼顧成了眾多參展企業熱議的話題之一。
泉州一家從事餐廚具產品出口的企業,在本屆廣交會二期拿下兩個標準展位。其外貿部負責人張小姐表示,該公司一直以來都是從事出口業務,但今年的形勢不容樂觀,客商對一些單價10美元以上的產品采購變得十分謹慎,價格高的產品銷量下降明顯,目前依賴一些中低檔產品支撐生意。
張小姐告訴記者,目前其公司正考慮做內銷,希望出口與內銷一起做。“從現在來看,內銷的利潤會比出口高不少,現在出口一些中低檔產品,價格低,利潤少得可憐,如果量做不起來,公司整體利潤將非常有限。在國內,我們可以賣給商場、超市,或者走批發的渠道,利潤會高不少。我們還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如果以后品牌響亮了,產品附加值也就高了,企業利潤也會成倍地上漲。我想這才是企業的長久之計。”她說。
不過,也有企業對轉做內銷表示擔憂:盡管內銷產品價格要比出口高三五倍,有的甚至是七八倍,但內銷的資金回籠比較成問題,而且因為沒有國內市場的銷售經驗,也沒有既成的渠道,企業要在國內市場打響品牌尚需要費時費力。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可是那些做國內市場的企業以前也都是從沒有經驗起步的。我認為,出口和內銷一起操作,在當前的國際貿易形勢下是企業不錯的選擇。在這個時候不謀求改變,企業比較容易在‘一棵樹上吊死’。”泉州一參展企業老板如是說。
轉變:
業務開拓傾向新興市場
“歐美等傳統市場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而且市場需求明顯下滑,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業務重心轉向新興市場。”經盛對外貿易發展公司有關負責人潘先生說。
據了解,該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鐘表的企業,其產品出口價格區間為0.5美元—5美元。潘先生告訴記者,本屆廣交會其公司參展的最大目的就是想多開發來自新興市場的客戶,在參展期間已接洽不少來自東歐、中東、南美的采購商。“我們近來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拓展,因為金融危機目前影響的主要還是歐美市場,對新興市場影響還比較有限。我們主要出口產品是掛鐘,屬于生活必需品,價格也不貴,新興市場的消費者都買得起。”潘先生說。
福建冠達星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余曉兵告訴記者,大部分來自新興市場的采購商對中國供應商的情況了解不多,所以比較不會像歐美客戶那樣喜歡砍價。“我接觸過的一些來自新興市場的采購商,比如非洲的,比較容易接受我們的報價,只要我們的報價與其國內市場的批發價有一定的差價,如果采購商扣去海運等各種費用之外還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那么他們一般都會接受。所以,有時候出口新興市場的價格會比歐美市場的還要好。而且,就目前來看,來自新興市場的訂單并不少。”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