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物流企業作業成本的分析與管理
2008-11-30 10:2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對于物流企業作業成本的分析與管理1
研究認為,第三方物流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于“成本”,而發揮第三方物流核心競爭優勢的關鍵在于“成本管理”。因此,要實現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就必須對成本進行客觀核算。在我國目前的會計制度下,由于沒有對物流成本進行單獨核算,導致大部分的物流成本隱藏于水面之下,從而使物流成本嚴重偏離了實際成本。盡管學者和業界嘗試用傳統的成本控制方法如標準成本法、目標成本法等促使企業挖掘節約成本的潛力,但是,所獲得的物流成本信息仍然是用金額評價的物流活動的結果。如果不超越物流成本本身,即使再準確的物流成本核算也失去了意義。
作業成本會計系統是由美國學者羅賓·庫珀(Robin Cooper)和羅伯特·卡普蘭(Robert·S·Kaplan)于1984年創立的。作業成本法的精髓就是作業消耗,其基本原理是依據不同的成本動因分別設置作業成本庫,再分別計算各成本計算對象所消耗的作業量,分攤其在該成本庫中的作業成本,然后分別匯總各成本計算對象的作業總成本。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ABC)從誕生開始,就引起了西方管理界和會計界的廣泛關注,公開發表的各類學術成果不斷增多。20世紀90年代,在英美管理會計、《成本管理雜志》、《哈佛商業評論》及《注冊管理會計師雜志》等會計刊物發表的ABC論文數以百計。隨后,由于一些公司在應用ABC后又因種種原因放棄使用,理論界對ABC的研究一度趨于冷靜,也有人發表文章對ABC的正確性、適用性提出質疑。但是,隨著ABC在越來越多的公司、行業應用,特別是ABC應用軟件的開發,ABC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
自1995年以來,我國便有不少學者和單位致力于ABC的引進與應用,如余緒纓教授、王平心教授、楊烈飆博士、鄧為民博士以及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中國會計學會等。西安交通大學的王平心教授在1997年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適應先進制造系統的作業會計研究”和1999年承擔財政部重點會計科研課題“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的典型案例研究”中研究了中國企業是否具有實行ABC的條件,中國企業能否應用ABC和怎樣應用;王耕、王志慶等人從戰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結合實際案例對在國有制造業企業中應用作業成本法進行了探討;武漢理工大學的鄧明然教授在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做了試點研究,把ABC用于經營決策、成本控制、戰略制定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作業成本法
作業成本會計是建立在“作業”這一基本概念基礎之上的。按照詹姆斯·A·布林遜在《作業會計》一書中的解釋,所謂作業是企業為提供一定量的產品或勞務所消耗的人力、技術、原材料、方法和環境等的集合體。其基本思想是在資源和產品之間引入一個中介——作業,基本原則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生產導致作業的發生,作業導致成本的發生。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作業成本會計計算產品成本時,先將成本按各個作業進行歸集,除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直接歸集于產品外,制造費用則按作業產生的原因歸集到不同的成本池中,然后按作業產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分配標準,將成本池中的制造費用向各種成本對象進行分配。
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的根本區別表現在:縮小了間接費用分配范圍,由統一分配改為由若干個成本庫進行分配;細化了分配標準,由傳統的按單一標準分配改為按多種標準分配,對每種作業選取屬于自己的合理分配率。由于細化了分配標準,所以作業成本法可以提供更為準確的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