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2008-11-30 9:2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夯實農業基礎地位,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需要。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目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農業的多種功能日益凸現,農業的基礎作用日益彰顯。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然而,做好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的每一項工作,都離不開金融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三農”的力度不斷增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斷取得積極成效。但是,農村不少地區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也比較突出。對此,有關部門要切實采取得力措施,充分認識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可持續的有效資金投入,創新和完善涉農金融服務新機制,不斷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讓農民得到更實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發展。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需要。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本身也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是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過程。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要加大農村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積極支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是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的需要。我國人口眾多,耕地、淡水等農業資源短缺,依靠資源增加產量空間有限。促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主要還是依靠科技。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逐年提高,貢獻很大,但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仍然不強,與農業和農村實際結合不夠緊密,與國外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主要表現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前、產中、產后等技術集成配套不夠,一些重點領域技術成果還較缺乏;科研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投入仍然相對較低。改變這種狀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新思路、新辦法。從產業發展需要出發,要充分考慮農業的生產主體、生產組織形式,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方式所具有的鮮明的產業特點,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產業條件和體制環境,切實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務實高效的農業科技進步模式,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水平。這就要求各類金融機構要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積極支持相關農業科技的研發及轉化應用,為產前、產中、產后等技術集成配套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還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迫切要求。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這些年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延伸。但要看到,目前農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已經逐漸由單純的生產環節服務向資金、技術、信息、加工、銷售、管理等綜合性服務擴展,做好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的任務還很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形勢、新要求,金融機構必須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創新金融產品,積極支持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強化流通設施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暢通流通渠道,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同時,對各類為農民提供農資配送、農技推廣、植物保護、疫病防控、農業信息、產品營銷、農機作業等服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等服務主體,金融機構也要加大服務力度。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要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一是創新金融產品。農村金融需求的多層次、個性化決定了農村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和差異化。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探索開發和創新金融產品。要適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滿足小城鎮建設、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農村電網、路網、通訊網建設改造等信貸需求。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流通體系建設、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要適應發展中小企業的需要,完善農戶貸款聯保制度,大力扶持縣域中小企業和小企業集群發展。要適應農戶融資需求的變化,放寬農戶小額貸款對象、額度、利率和期限,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推廣到農村,開發保障適度、保費低廉的農民財產、健康、意外等各種形式的保險產品。要適應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需要,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發揮引導生產、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作用。
二是創新服務方式。要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建立信貸“綠色通道”,簡化貸款操作流程,簡捷貸款辦理手續,提高貸款發放效率。要積極開辦金融超市,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并對大額客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上門服務。要充分利用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開辦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在農民主要聚居地設立ATM機和自助銀行,提高金融服務便利度。要對少數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生產季節性強的村鎮,提供代理或流動上門服務。要引導推行涉農金融業務產品的流程、價格、貸款公開制度,實施“陽光放貸”,提高農民獲得公平貸款權的機會。此外,要健全登記、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農村金融現代化清算系統建設,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持續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