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世界”唱響和諧發展新樂章
2008-11-30 9: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紀念改革開放30年暨德令哈建市20周年青海新聞網訊譜寫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的壯麗篇章
德令哈,蒙語意為“金色的世界”。 20年前,伴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德令哈市正式建制成立,開啟了德令哈發展的新紀元。建市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族干部群眾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輝煌業績,全市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二十年春華秋實,二十年滄桑巨變。德令哈建市以來的二十年,是探索路徑、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20年,是搶抓機遇、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20年。20年豐富生動的創業實踐,既迎來了今日全市各項事業的輝煌,又錘煉了各族干部群眾的創業意志;既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德令哈實際的發展思路,又為我們今后積累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寶貴經驗。
建市20周年是德令哈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德令哈邁向全面小康的一個嶄新起點。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的奮斗目標,州委十屆七次全體會議對實現海西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德令哈作為全州的重點發展地區之一,必須順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兩大主題,按照“集中精力創特色、堅持不懈攻生態、改革創新增活力、科教興市強素質、依法治市促和諧”的總體要求,以更加昂揚的銳氣、更加有為的舉措,堅定不移地走好工業化與城市化并舉之路,不斷開創科學發展新境界,創造富民強市新業績,努力在全州東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
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在科學推進工業化進程,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上要有新起色;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要有新成效;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在構建和諧社會上要有新亮點。
我們要以建市20周年為新的起點,始終堅持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逆境中崛起,在和諧中創業,在奮斗中奉獻,在創新中發展,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充分調動各族人民群眾的創業熱情,著力打造一支能干事、會干事的干部隊伍,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組織保證。
回首德令哈市走過的20年光輝歲月,我們無比自豪;展望錦繡前程,我們信心百倍。我們要牢牢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滿懷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戰,聚精會神地謀求新的更大發展,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德令哈而不懈奮斗!
中共德令哈市委德令哈市人民政府 工業園區彰顯循環經濟發展活力
建市20年來,市工業發展歷經改制的破繭之痛,煥發出新的活力,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們緊緊抓住柴達木盆地被列為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驗區之一的良好機遇,作為“一區四園”之一的鹽堿化工工業園,以循環經濟的理念,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全市呈現出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產品總量不斷增加、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全市工業企業總數達到40余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10余戶,工業產品達10余種,工業總產值完成14.7億元,較1988年的1795萬元增加了81倍;工業增加值完成5.6億元,占當年GDP的比重達到26.86%。
目前,位于德令哈市區南部的工業園區的園區總體規劃、環評大綱及產業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園區內主要道路、供排水管網、供電等基礎設施已建成投入使用,園區基礎設施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園區內已入駐青海堿業、青海昆侖堿業、青海金瑞礦業、海西化建、青海金鋒實業、海西成明塑業等大中型企業。園區基本形成以純堿為主的鹽堿化工業、以水泥為主的建材業等特色產業體系,正在成為海西東部地區資源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和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基地。
今后我們將立足德令哈的區位優勢,結合資源稟賦,以發展優勢產業與特色經濟為重點,圍繞建設鹽堿化工基地這一主題,著力構建和培育以鹽堿化工、建材、生物制品及中藏藥業三個主導產業和高原生態旅游物流服務業、特色農畜產品種養業三個配套產業為內容的“3+3”產業體系,逐步形成能夠支撐和加快全市經濟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構建“鹽、石灰石—純堿—硅酸鈉、過碳酸鈉、氯化鈣、金屬鈣”、“鹽、石灰石—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煤焦化工、塑料管材、1,4-丁二醇、醋酸乙烯”、“天青石—碳酸鍶-金屬鍶、鐵酸鍶、硝酸鍶、氯化鍶—發光粉”、“青藏高原動植物資源—生物藥業、農畜產品”等產業鏈。同時,積極發展關鍵鏈接項目,將鹽堿化工、建材、包裝、電力等多種產業橫向鏈接起來,構架起循環生態工業產業鏈網。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自1988年建市以來,德令哈市按照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加快推進城市化步伐的理念,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市服務水平和品位,德令哈的城市面貌在短短的2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如今,城市規劃控制區面積由1988年的19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1.2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88年的7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2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占城市規劃區面積的比重為30.9%;供水能力從1988年的320萬立方米/年增加到目前的3600萬立方米/年,供水管道長度158.85公里;建成道路22條,道路總長77公里,形成了“七橫六縱”的城市道路框架;集中供熱面積達66萬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大幅增長,綠化覆蓋面積從1988年的22公頃增加到目前的32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已達21.4%,公園綠地面積從1988年的4公頃增加到目前的26公頃。垃圾處理場、集中供熱、西部礦業廣場、西海公園、奧運廣場、中心花苑、河西綜合市場和商業步行街等一批公益性設施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德令哈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功能區規劃合理、配套設施到位、公益設施齊全的城市框架格局。
進入新世紀以來,德令哈市加快招商引資開發房地產的力度,相繼建設了海西購物中心、浩星花苑住宅小區、新世紀花苑住宅小區、園丁小區、金世界賓館、藍天賓館、商業步行街和城南小區、如意佳苑等一大批房地產開發項目。2001年至2007年累計開發住宅與房地產項目23個,新增建筑面積達32.49萬平方米,建成樓房近4000套,累計完成投資28014萬元。住宅成套率達到80%。人均居住面積由“九五”末的5.05平方米增加到現在21平方米。
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海西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海淀圖書館、游泳館等工程正在建設之中,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得到明顯加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特色農牧業蓬勃發展
建市二十年來,德令哈市農牧區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了改善,農牧業結構日趨合理,設施農牧業不斷壯大,農民人均純收入穩步增長。
全面貫徹黨關于農牧區發展的方針政策,特別針對“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一農村改革的核心地權問題,聯系德令哈市農牧業發展實際,穩步推進草場規模經營、草場有償流轉、聯合經營等新機制,在培育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發揮畜牧業規模效益的基礎上逐步向養畜大戶草場規模經營,牧戶之間合作經營,牧戶以草場、牲畜等入股聯合經營新模式發展,積極探索適合我市農牧業發展的新途徑。
按照“建立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求,編制了《德令哈市新農村新牧區建設2006—2010年規劃》和《德令哈市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年度實施方案》,同時正在著手制定《德令哈市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全市確定了省、州、市14個試點村,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城郊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5個城郊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德令哈市在大力發展農牧業的進程中,在產業化經營方面,以培育和壯大無公害蔬菜、“大西洋”馬鈴薯、大蔥、良種繁育、中藏藥材為重點,培育特色種植區10個、養殖區10個,成立了78個專業合作社,專業化合作水平大幅提升。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3.1萬畝,蘑菇、油桃、草莓等特色產品經濟效益顯著。在原有4個龍頭企業(柴達木藥業、洋嘉農牧業開發公司等)的基礎上,還新引進了青海雪旺薯業科技有限公司、青海金色世界農牧科技有限公司2個龍頭企業。民生工程惠及各族人民
建市20年來,德令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醫療、衛生、社保等社會民生事業,積極爭取項目、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民生工程得到健康發展。
目前,德令哈市共有中小學25所,其中小學15所,初中10所;在校生11727人,其中小學7084人,初中3043人,高中1600人;有教職工824人,累計輸送大專以上人才近萬人。20年來,累計改造房屋總建筑面積10萬m2,消除危房面積2.7萬m2,硬化校園面積6.7萬m2,添置課桌凳4000余套,新建校園圍墻7000米,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建成并投入使用10個計算機網絡教室及11個多功能教學廳、4個電子備課室和27個衛星收視點建設,建成了市一中校園網主控中心及“班班通”(36套)、市民族聯校校園網主控中心、市實驗小學2個計算機網絡教室和一中、二中、四中、六中、實驗小學、民族聯校6個校園局域網,基本滿足了學校現代化教學的需要。
籌措資金近千萬元,對四個鄉鎮衛生院、51個村級衛生室進行改造。目前,90%以上的衛生院業務用房不同程度得到改造,80%的衛生院有X光機,100%的衛生院有B超及心電圖機,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均能夠開展住院分娩及醫學臨床檢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已覆蓋全市農村。
德令哈地區的社會從業人員由1992年的1.6萬人到2007年增長到2萬人。登記失業率由1992年的7.37%下降到2007年底的2.97%。通過積極落實稅費減免、靈活就業“4045”社保補貼返還等政策,為實現再就業的下崗失業職工補貼社會保險費173.5萬元。勞務輸出規模逐年擴大。“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勞務輸出5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近億元。自2003年以來,德令哈市共開發公益性崗位282個,安置各類就業困難群體300余人。
截至目前,社會保險參保單位已由1993年的41個、941人發展至現在的96個、3416人。養老保險費累計征繳5340萬元,累計為退休職工發放養老金5270萬元,發放率一直保持在100%,圓滿實現了“兩個確保”的目標要求。醫療保險覆蓋面不斷拓寬。截至2007年底,德令哈市參保單位94家,參保人數3300人。累計征繳基本醫療保險基金3379萬元,支出1941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達16082人,參保率達90%。高原旅游業方興未艾
近幾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立,德令哈市乘著中外人士對柴達木旅游的特別關注,針對全市豐厚的旅游資源,市委市政府制定出了“要從合理的區域定位和長遠的發展前景出發,充分利用特有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奇特多元的山水資源,以優良的旅游資源配置為基礎,進行合理的旅游生產力時空布局,突出重點、分期開發”的旅游發展戰略。
德令哈既有綺麗多彩的自然風光、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有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宗教文化與鄉土文化旅游資源,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旅游資源體系。
目前,德令哈市的旅游景點處在南絲綢之路輔道的沿線上,由柯魯柯濕地、外星人遺址、天湖、懷頭他拉巖畫等10余個景點形成了大的旅游軸線。景區地域特征明顯,景色各具特色,資源分布較為集中,開發潛力巨大,可形成大的旅游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