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發展農產品物流 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

2008-11-29 11:1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摘要] 發展農產品物流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比較慢,不能適應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推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降低農產品流通的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增加值,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關鍵詞] 新農村 農產品物流 成本 增值   
  一、發展農產品物流對新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    
  “三農”問題是目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現階段影響農業發展的瓶頸從生產領域轉向了流通領域,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正在成為解決大市場與小生產矛盾的重要舉措。由于農產品生產的地域性與消費的普遍性、生產的季節性與消費的全年性之間的對立,造成了農產品供給與消費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靠的就是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農產品物流不僅能使農產品實現其價值與使用價值,而且可以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還能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成本,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失很大。有數據表明,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另據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3.7萬噸蔬菜、水果在運送路上腐爛,如此之多的農產品足可以供養2億人的生活。發展農產品物流,對降低我國現在高達20%以上的物流環節的農產品損失率,切實提高農民應得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農產品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低,農產品物流發展緩慢  
  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水平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很大。目前我國農村發展勢頭良好,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依然落后,農民收入低,農村市場相對城市市場發展滯后,這必然使得農產品物流供給及需求水平低,發展緩慢。同時,農產品物流發展緩慢還與廣大農村地區物流意識差、物流知識薄弱、對物流重視不夠、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物流作業不規范有著直接關系。  
  2.農產品具有易腐性、季節性,農產品物流經營難度大  
  農產品與工業品不同,是有生命的動物性與植物性產品,容易腐爛變質,在物流過程中包裝難、裝卸難、運輸難、倉儲難。此外,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對物流的要求比較高:一是季節性生產要求物流的及時性;二是為保證安全必須實施農產品綠色物流;三是要滿足一些農產品的特種物流方式,比如糧食的散裝運輸,水產品的冷凍運輸,分割肉的冷藏運輸,牛奶等制品的恒溫運輸等等,這樣對農產品的運輸、包裝、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經營農產品物流風險較大。  
  3.物流基礎設施、技術裝備落后,物流運作成本高  
  物流的運輸、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每一項功能的實施,都與物流的基礎設施和物流技術水平有關。我國農村交通基礎設施落后,道路狀況差,物流運費高;沒有專業的車輛運輸隊以及車況較差,路網聯通度低,致使農產品物流時間過長;沒有科學的冷藏設備,鮮活農產品就難以運輸,損耗嚴重。2003年,我國糧食物流成本在整個成本構成中占 40%以上,而鮮活產品則占 60%左右,甚至更多,而世界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農業信息網絡不健全,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種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要。農戶居住分散,溝通渠道不暢,許多農產品信息難以收集、傳遞,信息化體系建設明顯滯后,農資和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帶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這是導致在途損失嚴重,影響農產品保值增值的一個重要原因。  
  4.農產品物流鏈過短,農產品的增值程度低  
  在整個物流鏈條上,農產品加工包裝能力比較低下,品牌數量少、覆蓋率低。品牌及包裝產品一般是糧油等大宗農產品的初級加工品,進入市場的鮮活農產品基本上仍以散裝原產品為主,農產品難以實現加工增值。近幾年來,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及流通環節的初加工、簡單包裝的品牌產品數量雖有增長,但所占的市場份額仍然很小,這導致了流通環節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市場間的差價而不是加工增值。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之比為 1∶4到1∶3,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為80%。而我國農產品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比例為1∶1左右,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到30%。蔬菜水果經過采后儲藏加工,國外增值比例為1∶3.8,我國是1∶1.8的水平,我國蔬菜水果采摘后商品化處理為1%,儲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  
  三、發展農產品物流的對策  
  1.加大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  
  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交通運輸條件和工具等設施的建設。考慮物流量的大小、區位等因素,在糧食、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等農產品集中產區,改、擴建一批集散功能強、輻射范圍廣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發展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實施村村通公路,提高通達率和道路等級,確保農產品的運輸道路暢通無阻,物暢其流;加快農產品運載工具的開發生產,發展與改進各式農用運輸車;加速農村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電話普及率;加快網絡基礎建設,改變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塞車的狀況,發展和普及寬帶業務,不斷推動網絡延伸,解決終端入戶難問題。  
  2.培育與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  
  鼓勵農業、商業、國內外物流企業介入農產品物流市場,促進物流領域的競爭,完善物流服務。培育和壯大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一是國、合流通企業,即國有糧食公司、供銷合作社。二是農業公司。目前,我國提倡公司加農戶這一形態,因而大部分農業公司既指導農戶生產,又從事農產品加工與流通。三是為農產品物流服務的專業公司,包括專業運輸公司、專業包裝公司等。四是專門為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這種企業目前非常少,需要鼓勵發展,尤其是民營第三方物流企業。民營物流企業以其反應速度快,經營靈活,富于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辦事效率高,決策效率高,更能靈活適應變化萬千的市場等優勢,符合農產品物流時效性高的要求。  
  3.加快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進程  
  根據農產品物流市場的自身特點,制定適宜農產品物流的標準體系,加強農產品物流標準化工作。參考國外物流及相關標準,結合我國農產品物流的實際,研究農產品的生產、采購、運輸、存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標準需求,為形成規范的農產品物流標準體系打下基礎。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把標準化貫穿于產前、產中以及產后的加工、包裝、產品質量檢驗等環節上,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品牌化;加快農產品運輸工具標準的制定,取消“裸露運輸”即開放式運輸, 大量采用廂體運輸作為公路貨物運輸的主載體,減少貨物丟失、損壞交通、危害人身安全、污染環境等諸多隱患。  
  4.加強對農產品物流保鮮技術的研究開發  
  首先要研究農產品的包裝技術。包裝是物流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生產的終點,物流的起點,在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具有保護功能、定量功能、標識功能,其作用在于保護產品,以防被污染或腐爛變質,在銷售過程中起到美化宣傳的作用,提高產品的增加值。應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不斷改進包裝,發展農產品包裝的標準化、禮品化、系列化。其次,研究農產品物流的冷凍保鮮技術。加強農產品儲運工具和設備的開發生產,推動我國農產品冷藏保鮮物流的發展,降低儲運環節的損耗率,擴大冷藏貨運車輛的生產和營運,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衛生標準的車輛,保障冷藏貨物的質量。另外,還要加強棉庫、糧庫、糖庫、保鮮庫、冷藏庫的建設,增加溫控設備和防潮設備。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