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對外貿易機遇仍大于挑戰
2008-11-28 15: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會繼續增加 綜合分析,預測2008年進出口總額將達到2.6萬億美元的規模,同比增長20%左右。2009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會繼續增加,國際經濟形勢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面臨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不少,但機遇仍大于挑戰。
有利因素:
一是國家將會陸續推出更多政策刺激出口,鼓勵進口。如已出臺或將推出對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調整,有力地扶持了相關出口企業,促使外貿的整體格局沿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將進一步調整進出口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優勢企業和產品出口,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出口企業貸款,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增加國內需要的產品進口。
二是近期國家下調貸款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準備金率,對中小企業資金壓力有所減緩。為解決外向型企業目前遇到的困難,國家正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改善融資條件,幫助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升競爭力,保持外貿進出口的穩定增長。
三是外部壓力有所減緩,伴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跌的趨勢形成,外貿企業利潤空間降低的壓力減輕,加上國際油價等重要資源價格回落,使生產成本得以降低,企業經營形勢有望得到改善。
四是根據國內生產消費及國際市場變化,取消部分鋼材、化工品和糧食的出口關稅,降低部分化肥出口關稅并調整征稅方式,對個別產品開征或提高出口關稅。在當前貿易出口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這一舉措釋放出保出口增長的信號。
五是在世界經濟調整時期,各國貨幣政策由緊到松,為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了一定的政策調節空間。
不利和不確定因素:
一是各國可能采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圍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增大。今后幾個月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市場的出口增長不容樂觀。
二是外部需求減緩,影響出口市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愈演愈烈,逐漸由美國向全球傳導,演變成一場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貿變數增加,外貿環境趨緊;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趨淡,日本經濟再度陷于停滯,失業率趨升,外部需求減緩,都將對出口造成更大的外壓。
三是我國進口材料價格的明顯回落,將進一步壓低進口增速。
四是全球通脹加劇,能源資源價格持續高企,企業經營面臨困境。
五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受美國次貸危機的拖累,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貿易技術設限及貿易摩擦增多。
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經濟變化對我國的機遇和挑戰始終并存。我們既要及時把握短期因素的調整方向,更要注重長期因素的政策推動,增強抵御外部風險能力,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針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兩高一資”產業的不同特點和結構調整需要給予區別對待。"兩高一資"產業目前受到的影響是可以承受的,外部嚴峻的市場形勢和緊縮的政策效果給這些企業提供了一個加快轉型升級的機會。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給其一個穩定的環境,放松在以前外部市場較好情況下制訂的從緊政策。特別是在當前嚴峻的國際背景下,外需市場的擠壓在客觀上也會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所以,在政策上要緩解這一過程,防止來得太快,給就業和社會穩定造成沖擊。
二是采取以減稅為主的短期政策。其一是稅收,基本思路是減稅,適時推出增值稅轉型,由此激發企業的活力,加大企業更新改造的動力;其二是投資,加大投資力度,通過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政府可加大對于公共性的基礎設施的投資。比如,可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交通等基礎設施投資,環保領域的投資,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等;其三是靈活運用貨幣、信貸政策;其四是適當調整外貿政策,尤其是要支持優勢產品和優勢企業的出口,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也要冷靜對待,不能用藥過猛;其五是價格手段,政府可以對糧食等特殊商品確定最低收購價。
三是要因地制宜創新對加工貿易的管理,并在打造有競爭力的工業企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繼續推進城鎮化步伐,將主要著力點放到擴大內需、促進國內消費上。
從長期來看,關鍵是要打造有競爭力的企業,打造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實現微觀基礎的再造。這是應對此次危機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著力點的最大不同,也是要把應對危機與促進中國產業升級轉型結合起來的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