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鉛鋅冶煉企業又現停工潮
2008-11-28 9:1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想綜合報道
近日,國內鉛鋅生產商紛紛停減產,這次和7月份27家鉛鋅企業聯手限產保價所不同的是鉛鋅企業勉強度日不如關門大吉。
“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就只好提前準備過年了唄。”郴州市湘恒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袁志敢苦笑著告訴記者,國內中小鉛鋅冶煉企業基本都已停工,而小型低品位礦企也都紛紛關閉選廠,等待鉛鋅景氣的回升。
在近日開幕的 “2008中國國際鉛鋅年會”上,從上游礦山企業到鉛鋅冶煉廠再到下游貿易商,討論的最多的不是買賣掙了多少,而是這買賣怎么做能少賠。
鋅價大跌全行業虧損
這一輪金屬價格的暴跌,早在國內鋅價觸及15000元/噸時,就有業內人士振臂高呼大底已筑,然而,隨著10月初金屬價格大幅暴跌,國內3月期鋅一度跌至8805元/噸,目前也僅收于9805元/噸。有色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其重點聯系的15家鉛鋅企業今年1~9月份盈虧相抵實現利潤32.48億元,同比下降了58.6%,鉛鋅企業的利潤下滑速度位列全部有色品種之首。而安泰科的數字顯示,10月份以來,鋅價急劇暴跌30%,當月以進口原料和國內外購精礦為原料的冶煉成本 (不含財務費用)為12700元/噸,自備原料成本在9400元/噸,全行業幾乎沒有盈利的企業。
“這樣的價格讓冶煉商和礦山都無利可圖。”一位冶煉廠的老總也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國內礦山企業平均一金屬噸的直接成本至少要250元,而以85%的回收率計算,品位在5°的單鋅礦生產成本在5800元/噸,加上目前鋅冶煉的6000元加工費,噸鋅直接生產成本就需11800元/噸,而這還不包括礦山建設時的修路、拿礦、冶煉廠和礦山的設備投資等間接成本。而從目前的價格倒推,幾乎只有開采品位在9°以上單鋅礦才有經濟價值。然而,國內鉛鋅精礦的品位普遍較低,5°左右的鋅精礦在湖南、四川地區分布廣泛。根據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我國鋅出礦品位已從2005年時的11.92°下降到了2007年的8.76°,而這一數字意味著,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我國的鋅精礦整體缺乏盈利能力。
大廠加入減產行列
受此影響,國內礦企惜售氣氛濃郁。記者了解到,湖南等地的鉛鋅精礦礦主雖然這段時間仍在做礦山的開采,但礦石采選廠則幾乎全面停工。有礦企老板介紹道,以前鋅礦不掙錢,依靠伴生的鉛礦和銀礦還可以勉強度日,現在所有金屬的采選都已停止。而目前國內冶煉廠的礦石來源也開始大量依靠外礦的供應,中小型冶煉廠或因上輪價格暴跌已經難以為繼,或因買不到礦石而幾乎全面停產。
加之鋅已經形成了一定數量的社會庫存,10月份開始鉛鋅冶煉的減產已經開始向大企業蔓延。近期國內產量最大的兩家鋅生產商表示,已將產量下調20%~30%。株冶集團人士表示,他們已于10月底將其年產能為40萬噸的冶煉廠的產量下調20%-30%。國內第二大鋅生產商鋅業股份方面則稱,已將旗下一家年產能20萬噸冶煉廠的產量下調30%,同時將一家年產能13萬噸冶煉廠的產量下調2萬至3萬噸。有色協會方面預計,受到減產波及面漸廣的影響,今年全年鋅產量將不超過405萬噸,同比增幅為7.2%,鉛產量在300萬~310萬噸之間,同比增幅為8.7%~11%,國內鉛鋅產量將告別多年來兩位數增長的態勢。
然而,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國內鉛鋅冶煉的投資慣性依然存在。根據有色金屬協會統計,鉛鋅冶煉今年1~9月份新開工項目投資額為125.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3%;鉛鋅礦山新開工項目投資額約10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4%。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鉛鋅分會主席趙翠青表示,冶煉、礦山的新開工投資呈現放緩趨勢,但是慣性增長依然存在。受到眾多產能蓄勢上馬的壓力影響,安泰科方面預計明年鋅價將持續徘徊在9000~11000元/噸,鉛價也仍將在10000元/噸的價位上長期徘徊。
維持不如停減產過冬
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已經波及電池生產商,據新凌鉛業經理透露,“多數鉛冶煉商已減產或把整個工廠關了,新凌10萬噸產能已有60%閑置,維持生產就賠本了”,并且他進一步補充指出 “沒有人能預測市場何時能復蘇”。
據了解,電池電極主要由鉛制成。目前,我國鉛蓄電池主要是以汽車電池為主,約占總量的60%。由于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的汽車消費也隨之下降,對鉛行業打擊嚴重。
此前,國內27家鉛鋅礦山和冶煉企業宣布,在減產5%~10%后,聯手限產、減產,減產幅度將在10%左右。
業內分析師指出,全球經濟的惡化影響到汽車、玩具、電話的需求,電池將受到需求下降的拖累。目前,鉛期貨今年已下挫52%,市場進入六年來的首次供大于求。
不僅是鉛行業,為了鼓勵買家簽訂長期訂單,近日,全球最大的產銅商智利Codelco將明年對中國出口銅的交易附加費下調了32%,由今年的每噸110美元下調至每噸75美元。銀聯分析師認為,鉛鋅企業的聯合限產作用有限。整個鉛鋅行業成本都大幅上漲,產品價格卻一直大幅下跌。“整個行業面臨初級產品供給過剩的考驗,明年的形勢將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