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 努力提高湖南開放型經濟水平
2008-11-20 20: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科學發展觀為實施“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這是新的發展階段對外開放的總要求,總主題。也是科學發展觀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指路明燈。
什么是開放型經濟?開放型經濟可以從兩種涵義上理解,一是形態上看,開放型經濟是指存在對外貿易的經濟,現代的開放經濟不僅指貿易自由化的經濟,還包括資本、勞務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在這個意義上,開放型經濟是相對封閉經濟而言(就如同商品經濟是相對產品經濟而言一樣)的,在開放型經濟中,要素、商品、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境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二是從體制上看,開放型經濟是指一種經濟制度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傾向,在這個意義上,那些能從制度上充分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政府較少干預對外經濟聯系活動的經濟體即為開放型經濟。
開放型經濟是外向型經濟的深化,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更高階段。
如何建立和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十七大報告用“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這十二個關鍵詞定位開放型經濟體系,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我們理解為:內外聯系是方向,互利共贏是原則,安全高效是要求。
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的提出,是在我國已連續十六年位列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首位,正在成長為新興對外投資大國的基礎上,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資本的國際流動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在生產要素的流通中,最靈活、規模最大、作用最大的是資本流動。商品和服務國際流動形成了世界市場,而國際資本流動形成了世界生產,從而使生產方式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資本和國際流動能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跨國界優化組合,使生產要素在更高水平上得到配置。
我國我省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意義重大。長期以來,我國我省對外投資的方式多以國際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為主,現在這些傳統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我國對外投資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處在超過2000美元的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這樣一個階段對外投資將大幅度上漲升,增速超過外資流入的增速。從宏觀經濟看,我國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直接推動企業投資海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1.9萬億美元。人民幣“小步緩行”的升值使得對外投資成本下降,企業對外投資積極性明顯提高。加之近年國際貿易爭端頻發導致我國我省企業出口前景不穩定,從出口轉向對外投資便成為一些企業的現實選擇。
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路徑。一是可開展跨國并購,有效提高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平。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在全球整合資源鏈,樹立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打入國際主流市場。二是可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動在資源富集地區進行能源資源開發(如澳大利亞),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能源資源供應保障。三是可開展境外加工貿易。通過加工貿易方式,規避貿易壁壘,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積極穩步推動農業“走出去”,研究探索通過購買或租賃土地的方式,建立境外糧食生產基地。五是可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以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以企業和居民(自然人)為主體的對外間接投資格局。
二、阻礙科學發展觀實施的癥結有三條:
要樹立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湖南對外開放的水平,首要任務就是要查找出當前影響繼續解放思想、不利于科學發展,開放的部門不開放的突出思想問題,全力破解。
1、對科學發展觀理解不深不透,在認識上有的還有誤區,理解還有偏差。主要表現在:沒有認識到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是發展,持消極態度,抱怨科學發展觀捆住了中部地區也就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手腳,淡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科學發展觀看成是解決眼前發展中諸多問題和矛盾的權宜之計,應急之策,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持等待觀望態度,仍然寄希望于走原先粗放型、消耗型的老路。
實際上科學發展觀不是口號,不是形式,而是中部地區特別是湖南轉變發展模式的現實選擇,實現突破的唯一途徑。當前湖南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提升的關鍵時期,現實的宏觀背景和湖南的資源要素,不允許也不可能讓我們按照傳統的發展老路繼續走下去。只有以科學發展觀來武裝頭腦,才能順應規律、合乎潮流,牢牢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博;才能有的放矢、出奇制勝,有效破解當前發展過程中的困惑和難題;才能打破常規、拓寬思路,找到中部突破外經工作的新途徑。
2、井中之蛙,差不多和自滿情緒的滋長。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近幾年來湖南的名氣越來越大,聽到的贊美之聲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向老外推介湖南時:想不驕傲都不行。實際上我們的差距太大了,不學習別人的長處,不創業自己的優勢,解放思想,實現科學發展,也就是一句空話。
3、創業創新的激情在消退。湖南今天的成就,是湖南人民吃苦耐勞、注重實干、敢闖敢冒的創業結果。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財富的增加,生活條件的改善,少 數艱苦創業的激情在逐漸消退。(就說廳機關的干部,由于各種實際問題和困難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特別是比其他廳局干部比起來相差得遠,大家的情緒和激情確實有不少的波動和消退)
一個人如果缺乏激情就很難取得進展;一個企業如果缺乏激情,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一個地區缺乏激情,就不可能有大的發展;一個機關如果失去激情,就很難建成學習型、服務型、朝氣蓬勃型和諧機關。
湖南的發展或者說在西部地區要真正實現率先發展,不是喊出來的,最主要靠創業創新,實實在在干出來。我們必須創業、創業、再創業,發展、發展、再發展;再次激起全民激情,再次激活各種主體,要讓激情燃燒起來,要讓一時休眠的細胞再度激活起來。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做到三個“不”
1、不能因地處中部而“心安理得”。
2、不能因美國金融危機而不尋找新機遇。未來充滿了一系列無窮盡的可能和機遇,我們的責任便是充分地利用這些可能和機遇。
①走出去企業的跨國資本、資源并購(中聯的歐洲,有色、華陵的澳洲,出版集團美洲、湘潭電機等都是最成功的案例)。
②開展日本、中東的勞務市場開拓。
③強身健體、練內功,壯大外經主體。(收并三家勞務公司),與中央企業聯合進行資源資產整合。
④堅持環境與資源并重,規范與發展同行。
3、不能因中、小企業“走出去”出現資金瓶頸就袖手旁觀。
①推行和主張政、銀、企三方合作,搭建為中小企業發展的多方共贏平臺,發揮政府的組織優勢和銀行的融資優勢,共同促進中小企業走出去。
②推行對外承包企業保單保函的試點。
③加快進行境外企業的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