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找準突破口 鑿開幸福渠

2008-11-20 14:3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城市制造業與農村勞動力的加速轉移,使郊區成為城市化進程中二元結構問題集中的地區。沈陽市于洪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創新工作思路,以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先進文化為橋梁,構建起與“母城”互補共進、同步發展、和諧一體的全新發展格局。 
    一份源自遼寧省政府的縣區綜合實力排名資料顯示:在全省74個涉農縣市區中,于洪區由2002年的第17位,躍升至2007年的第4位。今年1至9月,于洪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6.5億元,增長24.5%;地方財政收入17.3億元,增長84.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584元,增長22.1%。 
    循著科學發展的路徑,牢牢把握建設沈陽大工業區這一主題,于洪區在創新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大都市郊區統籌發展、和諧發展的特色之路。 
    板塊布局成就錯位發展 
    似一輪彎月環抱沈陽城區的于洪區,曾被鮮明的城鄉二元結構牢牢裹足,地區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工業往哪兒擺?怎么讓農民多掙錢,得到更多保障? 
    經過深思熟慮后,于洪區委、區政府確定了“建工業化新于洪,創城市化示范區”的總體發展目標,決心摒棄被動承接的老路子,謀求錯位發展、科學發展,用配套產業、服務產業補充完善沈陽市工業產業鏈條,主動吸引中心城市輻射,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如何錯位?于洪區把“點”首先打在了布局發展“板塊經濟”上,讓工業項目在劃定區域內集中擺放,互動發展。“城市化不是簡單地攤大餅,那樣只能把實力越攤越薄。 ”區委書記王開軍形容“板塊經濟”為有機聯結的“葡萄串”。依托板塊,政府可以集中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起來的基礎設施也能得到充分利用,各個經濟板塊間相互支撐,彼此拉動。比如工業板塊為農業板塊消化富余勞動力,城建板塊為工業板塊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吸納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商業板塊為工業板塊提供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由于科學規劃及調控先行,于洪區各個“經濟板塊”都較好保證了投資的高密度、高強度和高環保度。 
    錯位思路是“板塊經濟”良性運轉的內在維系。為避免與“母城”工業同質競爭,重復建設,于洪區主動將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在配套服務上下足功夫。在城區整車生產如火如荼之時,于洪區致力發展汽車零部件等配套產業,五金產業園以金杯零部件、中車車橋為代表的配套型企業形成了有力的新興競爭優勢;伴隨著眾多大品牌、大體量家具賣場落戶鄰區,于洪區集中精力做強家具生產這一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后廠”供給“前店”;同樣,該區的食品、鞋業等產業集群也與“母城”工業形成了產業互補。 
    瞄準老工業基地加速振興發展的物流需求,于洪區借力我省實施的“區港聯動”戰略,大力興起物流產業建設。憑借良好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和交通優勢,于洪區規劃建設3個大型現代化物流園區,為沈陽大工業區乃至東北地區的工業產業提供原材料、制成品的集中倉儲、運輸、加工、配送等服務,成為沈陽陸港聯運樞紐和輻射東北的生產要素集散基地。 
    龍頭效應激活現代農業 
    改變“農大工小”的“二元模式”,于洪區把農業發展目標鎖定在“高、精、優”上:走“以點帶面,以近帶遠”之路,帶動農業“板塊經濟”的整體繁榮和強大。 
    今年以來,于洪區投入4000余萬元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是去年的2.7倍。以九龍河現代農業示范區為重點,全區產業調整面積達到2萬余畝,調整幅度為歷年之最。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益的顯著提高,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該區以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建設為圓心,推廣建設農業研發基地、農村科技示范戶,開展免費培訓,大力推廣日光溫室高效節能、立體栽培、畜禽規范化養殖等農業先進技術,加快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步伐。目前,于洪區溫室種植面積已達2.4萬畝,占全區保護地面積的48.5%;各類農民合作組織達到90個,農民專業協會20個,專業村級合作社13個,帶動農戶2.3萬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已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多個領域。 
    發揮大項目、大企業的牽動作用,是于洪區加快農業發展的另一個有力法寶。在“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下,農民生產向訂單農業和專業化生產經營過渡,龍頭企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形成了良性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龍頭企業的壯大,帶動起一片又一片示范區,帶動了于洪區農業工廠化、設施化、集約化的新一輪發展。全區建成農業園區12處、農業生產基地10處、富民經濟小區157個,設施農業面積達到9338畝,農業基地生產已經帶動11.6萬戶農民走上現代化的致富新路。 
為引導各種優質資本加速向農村流動,于洪區設立專項資金,建立區級財政反哺農業的高效機制,并不斷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引導近郊區向西北遠郊村資本擴張。 “以近帶遠”,將近郊的資金與遠郊的土地資源科學有效重組,組織現代農業項目對接,實現雙贏的發展思路由此誕生。 
    沙河子村是于洪區近郊發展較早的村,而陸家村是于洪區遠郊的貧困村。對接合作后,沙河子村在陸家村建立了高科技、高效益的2.7萬平方米無土栽培大棚,產出的波士頓奶油生菜、荷蘭無籽黃瓜遠銷海外,每平方米產值達1300元。陸家村也打破了過去大農業種植方式,加速向農民工人化、農業機械化、種植科技化、村屯城鎮化的目標靠攏。目前,于洪區已經有3個近郊街道的7個村、兩家企業與遠郊鄉街的9個村進行合作,建起11個農業園區、養殖園區和深加工園區,帶動4000多人就業。 
    統籌兼顧拉近城鄉距離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和諧發展一直是于洪區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6年,于洪區委、區政府提出要用3年時間在全區徹底“消滅”茅草房、土坯房。至今,該區累計投資1850萬元資金,為1700戶低收入農民建起新房,提前兌現了當年的承諾。為從根本上改變地區環境,該區啟動“減排消污”工程,沈水灣污水處理廠、沙嶺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啟用。垃圾成堆、污水橫流的棚戶區——楊士地區現在被廣廈林立的于洪新城所取代;曾經困擾當地居民多年的臭水泡,如今變成沈陽市最大的集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生態湖——丁香湖,使該地區水濕度提高了1.5個百分點,對改善沈陽北部區域地表水系生態環境和調節生態功能結構起著重要作用。 
    今年,于洪區又投入1.7億元用于改善民生,開展助學、助殘、助老、助醫、助就業和助房6項工程。該區在沈陽市率先啟動了6種大病特殊救助和住院費用零元起付報銷政策,對城鎮特困居民實行“六減一免”政策,開展惠民醫療服務,直接惠及百姓兩萬人次,全區農業人口參合率達100%;建成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7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達標率和覆蓋率達到了100%。 
    住上亮堂的房子,出門就能逛上公園,看病也有了保險,農民們說:“城里人有的,咱也有了。 ”為進一步加強“軟”建設,于洪區在我省率先實行“以區為主,垂直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沈陽市率先實施了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投入11.5億元先后改擴建56中學、職教中心等13所學校。在改善教育教學環境的基礎上,該區以發展特色教育為切入點,打造 “名師名校”工程,全面提升全區教育教學質量;通過整合教育培訓資源,逐步完善社會化培訓網絡,異地新建了區職教中心,建成了國家數控中心于洪培訓基地,把職業教育與促進就業有機結合;設立就業培訓基金會,建立4個就業技能培訓基地,讓農民有了免費學習的機會和條件。 
    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讓科學發展觀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果,也讓人們生活得更加從容。每到傍晚,沈陽市目前面積最大的區級公共廣場——于洪區和諧廣場上都會聚集著眾多休閑娛樂的身影。區里建起了文化大廈,組建了文工團,引進了關東情大劇院,區文化館還晉升為國家一級館,豐富、先進的文化正推動著更深層次的 “城市化”融入、滲透到于洪人的生活。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