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市風暴驚現上海“風眼”
2008-11-20 11: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協商王京發自石家莊、上海
身處臺風風暴的時候哪里最安全?風眼。當外面狂風肆虐的時候,臺風中央的風眼里風平浪靜,晴空萬里。這一簡單的氣象常識似乎在如今的鋼鐵市場也找到了佐證。
記者近日通過走訪上海多家鋼材市場及鋼貿商了解到,本輪從7月份開始的鋼價下跌風暴似乎并沒有給這里的鋼貿商帶來多少影響。為什么作為全國最大的鋼鐵銷售集中地,身處鋼價下跌影響中心的上海卻能安穩度過本次風暴?成為傳說中的臺風“風眼”?
鋼市過冬呈現南北差異
“每年都要迎來冬天,正所謂冬季年年過,年年過得去。”上海瑪業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李平說,下半年度鋼市行情不太好,然而自己并沒有虧多少。
“我光顧著帶老婆和小孩去看奧運會去了,沒虧。”上海鋼領另一位鋼貿商也對本報記者表示,8月份的時候,一些鋼廠營銷人員找他要進貨,都是老朋友了推不掉只能進一點,但進一點就得虧一點,無奈之下,只好帶著老婆、小孩到北京去看奧運會。過了一段時間回到上海,鋼價跌得一塌糊涂,理性的安排讓他也有幸逃過了此劫。
上述情形在上海的鋼貿商當中并非個案存在,在全國鋼價暴跌的時候,上海成了鋼貿商的避風港。
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河北石家莊的某知名鋼貿商在此次風暴中的上億元虧損。這位從事型材的鋼貿商從奧運會之前開始囤貨,最終鋼價“黑色的十月”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我身邊都有跳樓的。”河北唐山的某鋼貿商談到自己周圍環境的時候如是說,這輪鋼價的暴跌給這個全國最大的鋼產地也帶來了一場凌厲的風暴。
記者通過業內人士了解到一條不成文的規律,在這輪鋼價暴跌的風暴中,北方的鋼貿商虧損比較多,而南方鋼貿商則幸免于難,尤其是鋼貿商的集中地上海成為本次風暴的“風眼”。
上海鋼貿商的過冬法則
“首先,要放平心態,靜觀其變,客觀看待這一現狀,學會適應并順應客觀經濟規律,做好 ‘過冬’的必要準備。”湯李平在談到當前的過冬法則的時候說,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已經賺到的錢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安安穩穩地度過這個“冬季”。
湯的“現金為王”思想得到了上海國際鋼鐵服務業中心市場總監劉雄發的認同。
同時,鑒于當前形勢,鋼貿商根據自身營銷特征,控制好企業庫存量,也為尤顯重要。
正如業內共知,鋼鐵供應鏈上歷來有鋼貿商靠鋼廠吃飯的說法,在鋼廠庫存壓力過大的時候,許多與鋼廠關系不錯的鋼貿商都要自愿或不自愿地為鋼廠分擔一部分庫存壓力。
但是“分擔便意味著虧損,不是根據客戶需求進的貨往往是企業的虧損之源。”上海鋼鐵服務業協會張部長分析道,為此,在行情低迷時,不少鋼貿商與鋼廠營銷人員玩起了“捉迷藏”。
然而現在零庫存,快進快出也成了上海鋼貿商的不約選擇。
產業升級方為王道
在透視南北差異的背后,我們發現這更多是銷售模式以及銷售理念的差異。產業鏈的升級,產品的深加工程度都在這次風暴中考驗了出來。
在上海博源物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明杰看來,借此時機,鋼貿商更應該加大延伸服務的力度,根據客戶需要進行專項產業升級,拓展加工配送業務。“我們除在南通投資組建了嘉信現貨鋼材市場外,還已籌劃建立鋼材加工配送中心,通過多渠道實現贏利以補充貿易上的虧損。”
業內分析師趙敏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樣一來,對于一些貿易商來說,全年總體的贏利水平或許還會好于往年。
上海舜業鋼鐵集團總裁薛長江的經營思想顯得更為深刻,“這主要是兩種經營模式的不同,普通的鋼貿商主要是靠賭價格的方法來經營,風險比較大,而我們通過延伸產業鏈,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則會減少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對收益的把握會更加穩定。”
“寒冬才剛剛開始,鋼貿商應有長期的思想準備。”上海楊浦鋼貿商會秘書長黃世益告訴本報記者,鋼貿商通過多元化、個性化手段、特色經營等方式改善經營狀況是件好事,但市場問題要由市場自行解決,過“冬”時節,投資一定需謹慎。
薛長江也承認,“目前,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實現產業升級,這需要前期高額的投入。”但我們通過此處似乎也可以發現上海何以成為本次風暴的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