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鐵路資訊

應對金融風暴中國經濟之出路

2008-11-2 14:19: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最終爆發,世界各國聯合救市動作頻頻。世界金融危機是否會演變成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還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輪經濟衰退是必然的。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該如何應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出路又在哪里?個人雖非經濟學人,但仍有思路供大家商榷。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出口、投資與消費。由于國民收入增速遠遠落后于GDP增速,由于醫療保障、養老保障、住房保障以及教育保障的不完善,全民皆為儲蓄人。這樣的現狀直接導致了中國經濟一直是外貿出口、固定投資在拉動GDP增長中比重巨大,而消費拉動GDP增長能力則偏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7年,消費對GDP的貢獻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在11.4%的GDP增長中,消費、投資、凈出口分別拉動4.4、4.3、2.7個百分點。即使這樣,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其消費拉動GDP增長是GDP總增長量的70%)。這種固定資產投資、貿易出口與內需消費發展不平衡的經濟模式在最近兩年明顯遇到了發展瓶頸,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恰在這個時候,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開始走向衰退,中國貿易出口增速開始不斷下滑,這直接影響貿易出口對GDP的拉動。再看固定資產投資,在所有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中,房地產占40%,而房地產由于房價過高已經遠遠超過了居民的消費能力,而過高的房價已讓投機資金開始對房地產市場望而生畏,房屋交易下滑嚴重,房地產的發展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固定資產投資的另外一部分由于國際經濟的下滑以及前幾年的大量投資的產能將面臨過剩,容量已經基本飽和,空間也不是很大。經過以上分析得出,對經濟拉動最重要的固定資產投資與貿易出口均出現了問題,增速都在下滑之中,那么GDP快速下滑風險就必然大大增加。另外,由于股市暴跌導致的資產縮水也大大壓抑了居民消費能力,這又導致消費增長的困難。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較同比降超過百分之二就是最好的證明。
面對這樣的困局,中國經濟又該何去何從呢?筆者以為,這需要從三方面入手解決:一、保經濟增長;二、戰略經濟轉型;三、加大社會保障投入。
一、  保經濟增長。這個道理也很淺顯,就是一個人生病發燒了不管是因為什么燒首先要做的就是退燒,否則身體燒壞了就救不回來了。因此經濟首先要保。既然要保當然一方面保出口一方面保投資,從而避免投資與出口下滑速度過快導致經濟驟冷。保投資怎么保?國務院已經開出了五個藥方:一、救市房地產業從而避免房地產業投資下滑過快;二、加大鐵路建設的投資,鐵路建設領域又巨大的投資空間;三、放松貨幣政策,鼓勵企業投資并且鼓勵商行向更需要錢的中小企業貸款;四、出口退稅率提高,為了鼓勵創新以及保證就業,主要是針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高科技企業;五、減稅,據報道1500億的方案已經獲批(仍未獲財政部確認)。這五個藥方為當前控制投資下滑的效方,也是避免造成經濟驟冷起效最快的方法。但從另一方面說,這些大部分都是短期行為。房地產業不用說了,價格太高超出了國民購買力,后面必有一波巨大的下跌過程直到價格合理為止,其投資增速下滑是必然的,救市只能起到延緩下滑過速的效果。加大鐵路投資也不可能抵消房地產投資與企業投資兩部分雙下滑的局面,因為鐵路建設的能力就那么大,擴大同時需要時間,而且其每年擴張的規模也是有限。貨幣政策的放松雖然能夠起到加速投資的作用,但由于前幾年投資飽和度較高,這部分空間也不是很大。出口退稅可以保證就業以及促進高科技企業發展,但卻不能改變國外的需求,因此空間有限。減稅是個好辦法,可以幫助企業度過難關,但真正的經濟復蘇不能完全依賴減稅。因此,真正想經濟長時間維持高速發展必須放在戰略經濟轉型與擴大消費方面。不過,為了能夠給予戰略經濟轉型更多的時間,這五個方面中后三個方面要加大力度。
二、 戰略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這三十年GDP增速近百分之十,但毫無疑問當前的經濟模式已經遇到了瓶頸,再不進行改革后面就要走下坡路了。這就像火箭第一級燃料已經耗盡,該啟動第二節燃料了。以后的三十年,能夠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到底在哪里呢?筆者以為在兩方面:一、城市居民消費與農村居民消費;二、農村基礎建設投資。首先說農村居民消費,這必須提高其收入。中國有九億農民,這一個群體如果收入能夠提高其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完全能夠使得中國三駕馬車平衡。至于城市居民消費,則放在后面討論。另一個層面就不得不說的就是農村基礎建設投資。農村基礎建設薄弱,公路、橋梁、通信、電力等都有巨大的投資空間,而農業規模生產同樣也可以促進涉農產業的投資與發展,這些投資完全可以較快的拉動經濟增長。農行改制服務農業是其中戰略的一環,但筆者以為還不夠,應該加強財政政策的扶持,甚至可以發專門的支農國債(從中央準備允許地方政府發債來看,這一步可能要走了)。農村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的增加是相輔相成的兩面,只有基礎建設相對完善了才能促進當地經濟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并最終提高農民收入。另外,基礎建設的同時就能刺激當地經濟并增加農民收入(打工收入)。農民收入提高是需要一個過程,但農村基礎建設投資是可以較快速開始的。另外,以往中國制造業在沿海城市,以后必須向內陸挪,這樣可以降低成本(廠房成本、人工成本會降低,但會增加交通運輸成本)從而保持低成本優勢(這需要內地政府應給予稅收上的優惠以吸引這些企業進駐)。而沿海城市必須向高科技的研發、金融、服務業靠攏。如果生產挪到中西部,那就必然需要低成本、快速的交通,這就回到了第一部分內容加大鐵路、公路的交通投入。
三、   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儲蓄并不是壞事,但過多的儲蓄抑制消費,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今年以來居民存款增速明顯增加,在投資產品不能增值的情況下大量資金回流銀行變成儲蓄,這么巨額的居民存款為什么都不去消費?其實很簡單,每一個人都會為了自己保障儲蓄。為什么為保障儲蓄?那是因為相關的社會保障跟不上所致。比如我們的醫療,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一直是醫療改革、醫療市場化后的問題,感冒發燒幾百塊更別說其他大病,那么居民怎么可能不去存錢以防萬一。再說教育,教育市場化后雖然我們一直聲稱義務教育,但小學生一年需要幾千塊的學雜費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學動輒數萬的建校費也是正常的,至于高中大學那都有巨額開銷,為了孩子的教育哪個父母不去存錢。另外如養老問題、住房問題均是居民大量儲蓄的直接原因。如果想讓這些錢從儲蓄變成消費,那么就必須解決居民的這些后顧之憂。因此,國家必須加速社會保障的建設,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消費從而拉動城市居民的消費欲望。
以上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是未來中國經濟的出路,中國經濟從自身來說要從戰略高度考量,要從解決主要矛盾入手從而一方面使中國經濟平穩過渡一方面在未來三十年能夠保持高增長。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