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
2008-11-19 12:1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根據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的定義,日本已經尾隨德國,正式陷入經濟衰退。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幅度,看起來也將超出此前預期。這些經濟體有什么共同之處?它們都依賴出口來維持經濟運轉,而國內消費者都不愿消費。 但是,避免美英等國那種大肆消費習慣,并未使日本、德國和中國免受信貸蕭條的沖擊。在全球經濟下滑期間,為出口找到買家很難。要發展經濟,這些國家的決策者必須鼓勵各自的國民消費。
減輕對出口的依賴,不僅有助于解決這些國家內部失衡,也終將有可能應對全球失衡。正是日本、德國和中國等擁有經常賬戶盈余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資助了赤字國家的信貸繁榮,造成全球失衡。
在上述三個國家,政府都掌握著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它們必須對財政政策加以擴張,但由于這些經濟體之間的巨大差異,具體方案需要有所不同。
日本的處境也許最艱難,鑒于目前利率只有0.3%,貨幣政策幫不了日本的大忙,而日本財政政策則受到國債重負制約,日本國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約170%,這一比例在富國中為最高。上月,日本政府出臺了一套51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朝正確方向邁出了一步。但是,日本還需要讓消費者確信,財政政策在今年幾年將比較寬松。現在不是提高消費稅的時候,也不是削減醫療和養老金福利的時候。
德國政府擁有更多回旋余地,預計今年將實現預算盈余。它必須抓住機遇減稅,讓消費者在多年薪資不漲而稅收不斷上升之后,能有更多余錢用于消費。歐洲央行也應當進一步減息。這將在短期內帶來更多助益,但無助于減輕德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鑒于中國政府負債較少,北京有能力出臺大手筆的財政刺激。但是,中國上周宣布的方案未能顧及最需要刺激之處。只有在對國家提供的教育和醫療服務感到放心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才會開始花錢。
盡管日本、德國和中國的國情不同,但其政策應有一個共同目標:即鼓勵人民消費。在經濟下滑期間,這將為日本、德國和中國的經濟提供支撐,還可能推動更長期的國內和全球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