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臺州”:拉動臺州經濟再騰飛——解讀臺州現象之七
2008-11-17 15:00: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經濟時報臺州報道組
“在這輪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臺州經濟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也面臨歷史機遇。如何利用倒逼機制,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臺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一個非常緊迫而重大的課題。”臺州市委書記張鴻銘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在民營經濟這塊土壤上發展壯大的臺州人從來不缺乏靈活應變的本領。他們立足國際大環境和國內宏觀調控大背景,又一次在夾縫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定位,提出了建設“三個臺州”的戰略。“三個臺州”指的是,內生臺州——要在臺州本土做文章,通過創業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再造一個新臺州;市外臺州——要依托青藤經濟,實施回歸工程,在臺州本土之外再造一個新臺州;海外臺州——建設沿海產業帶,引進大產業、大項目,發展海洋經濟,再造一個海上臺州。
內生臺州:提高效率再造一個新臺州
“在當前的宏觀經濟背景下,臺州人要有一種超前的敏銳的思維方式,把當前的形勢看作是一種倒逼機制。人家的困難可能就是我們的機遇,在這個時候我們抓緊收購抓緊兼并,可能就是我們快速擴張的一條捷徑。”張鴻銘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臺州下一步要發展,就要抓住機遇,騰籠換鳥,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路徑就是創業創新。
臺州是個資源小市,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面積小,礦產資源稀缺,但臺州人憑著自身的硬氣和深厚的商業傳統,通過股份合作制、企業族群、民間金融等制度創新,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成了制造業基地,形成了船舶、汽車摩托、縫紉設備、醫藥化工、家用電器、塑料模具等主導產業,實現了GDP從改革開放之初的10.13億元到2007年的1722.89億元的飛躍,臺州的排名也從浙江倒數第二一躍成為正數第五。但是隨著臺州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各種要素的制約效應逐漸顯現出來,螺螄殼里做道場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目前,臺州發展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就是城市化、工業化和土地制約的矛盾。
打破要素制約,拓展發展空間是臺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臺州市市長陳鐵雄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記者在臺州市采訪時發現,當前臺州全市上下正在掀起新一輪的創業創新熱潮,加快培育“內生臺州”,培育產業優勢,實現轉型升級,實現集約、節約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內生臺州為抓手,加快推進騰籠換鳥,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培育產業優勢,實現產業升級轉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臺州市發改委主任鄭薦平告訴本報記者,建設內生臺州,當前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臺州的醫化、電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汽車整車、船舶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廢舊金屬再生等資源再利用產業仍然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而工藝美術、鞋帽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困難重重。這就要求臺州選擇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立足臺州的優勢產業和區位優勢,順應重化工業趨勢和產業升級規律,按照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原則進行行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資源再生利用型產業,重點發展汽摩配件、家用電器、塑料模具、醫藥化工、造船等主導行業,主動延伸產業鏈,打通上下游,增強產業競爭力。同時,應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傳統產業。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行業和企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臺州的產業水平和層次。
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擴大就業和增加地方財力的主渠道,也是節能減排的內在要求。圍繞新型工業化、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戰略目標,加快發展現代物流、交通運輸、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圍繞新型城市化,創建現代化大城市,大力發展房地產、商貿、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社區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圍繞新農村建設,培育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等。
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以高效生態為導向,實施萬元田計劃。加大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力度,積極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及其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市場占有份額,真正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內生臺州,就是通過創業創新解決臺州低端加工業和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實現騰籠換鳥,推動本地產業轉型,通過虛擬經營,使臺州站在更高更廣闊的平臺上發展。”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告訴記者。
市外臺州:青藤經濟整合市外資源
臺州經濟的巨大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其受資源稟賦的嚴重約束。由于人多地少,人們被迫“洗腳上田”,外出創業。這些臺州人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和敢闖敢干的開拓精神,在國內外成就了輝煌事業,形成了龐大的“在外臺州人經濟”,也有人形象地稱為“青藤經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外臺州商人達130萬人之眾,另有10多萬臺州籍華人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些臺商在全國各地建立60多家異地商會,創辦了3萬多家企業,形成了25萬家個體工商戶,年銷售額在2500億元以上。如果把這些資源加以整合,相當于再造了一個臺州經濟。2003年臺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回歸工程”戰略。意欲通過整合市外臺州資源,再造一個“市外臺州”。
在臺州未來發展戰略中,市外臺州的建設,承載著充分利用市外資源的重大責任。史晉川說,臺州人自古就有濃重的鄉情,現在回報家鄉已經成為在外臺州商人的自覺行動,他們往往把更好更優質的項目帶回家鄉發展。
臺州市委、市政府也為臺州商人回鄉創業給予了大力支持,為他們搭建創業平臺,優化環境,提供服務。回歸的南陽電子、吉奧汽車、巨科鋁業等企業已經成為臺州市骨干企業。
市外臺州建設還給臺州帶了另一個益處。“臺州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在于民營經濟發達,但單一的所有制經濟模式穩定性弱、抗風險能力不強。”鄭薦平認為,現在臺州要轉變單一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模式,以市外臺州建設為載體,充分利用市外各種資源,推進外資、國資、股資、民資等聯動,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鄭薦平說,引進外資,就是要引進世界500強和國內大集團,加強與民營企業的嫁接聯姻,重點引進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強、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完善臺州優勢產業的產業鏈、提升產業綜合配套能力,壯大產業集群。爭取國資就是抓住國家戰略性能源基地新一輪建設的機遇,依托臺州港口優勢,重點在交通、能源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和重化工業領域,積極爭取國有資本投入。多募股資就是大力實施“證券強市”戰略,引導一批上規模民營企業,特別是盤子小、成長性好、活力強的企業,進行股份有限公司改造,爭取境內外多渠道上市融資,同時探索發行企業債券和設立私募產業基金。激發民資就是鼓勵建立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和創業基金,引導臺州人人創業。
臺州市政府經濟合作辦公室主任王國昌告訴記者:“市外臺州建設,是民營經濟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臺州民營經濟起步早,已走在全國前列,但由于這一經濟形態內源性強、外源性不足,所以造成產業層次不低也不高,而突破這一瓶頸的主要措施當然是加大市外技術、人才、管理等資源的引進和利用,以市外臺州建設促進內生臺州建設。建設市外臺州的主要目標就是充分利用市外資源,推進創業創新,促進臺州經濟與臺州人經濟的全面發展。”
海上臺州:搶占區域競爭制高點
21世紀是海洋世紀,為此,臺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未來臺州要著力加快沿海產業帶建設,發展海洋經濟,培育“海上臺州”。“臺州提出建設海上臺州,包含著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后來居上的雄心壯志。”史晉川告訴記者。
當前,區域競爭日益加劇,臺州經濟發展面臨著追趕與被超的雙重壓力。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臺州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提出建設海上臺州的殺手锏,瞄準大產業、大項目,謀劃大工業、大經濟,爭取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走在前列。在東海之濱,臺州正在大規模圍海造地,臺州市要在沿海灘涂上建設一座座濱海工業新城——臺州沿海產業帶。這個產業帶由北向南鋪開,將三門、臨海、椒江、臺州經濟開發區、路橋、溫嶺和玉環七點連成一線,可開發面積約700平方公里。在這個氣勢恢弘的灘涂上建設什么樣的新城,臺州人有自己的想法。
一是構筑大平臺。高起點規劃沿海產業帶,優化空間布局,合理定位開發區產業發展方向,實現錯位發展、聯動發展。
二是發展大產業。立足臺州的優勢產業和區位優勢,順應產業升級規律,大力發展帶動能力強、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重點發展汽車、造船、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新型原材料、資源再利用、港口物流等大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在全國乃至全球有一定影響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三是建設大項目。加快推進中石油千萬噸煉油項目落戶臺州,力爭“十一五”末進入國家煉油、乙烯中長期發展轉向規劃;加快電力能源基地建設,力爭到2015年沿海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電力能源基地;推進船舶修造基地建設,努力推進從造船大市向造船強市轉變,打造長三角地區的中小船舶及特種船舶制造基地;大力推進國家海洋星火密集區、海洋生物科技開發示范工程,促進玉環坎門和溫嶺石塘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引進投資規模大、對全局影響深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浙江省的計劃盤子,形成有效投資增量。
鄭薦平告訴記者,2008年海上臺州經濟總產值可達1080億元,其中沿海產業帶工業總產值可達300億元,海洋經濟總產值可達780億元。“從今后海上臺州主要發展三大產業新增產值和沿海產業帶增量來看,至2015年,海上臺州能夠實現再造一個臺州的目標。”
“如果說內生臺州是自然稟賦逼迫下的順勢而為,那么市外臺州和海上臺州則是臺州市的決策者對傳統發展觀的創造性跨越,臺州原有的發展觀是沖破舊體制的束縛,走市場化的道路從而實現率先發展,而現在面對民營經濟的體制機制優勢已至極限、企業低水平擴張已難有作為的局面,臺州人提出三個臺州戰略,從體制突破飛躍到體制創新,尋找到新的資源、新的發展空間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具有新優勢。”史晉川這樣評價臺州的未來發展戰略,“內生臺州”、“海上臺州”和“市外臺州”,是一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內生臺州追求的是實現內涵式的提升和發展,海上臺州更多的是追求外延式的拓展和增長,而市外臺州的建設主要是為上述兩個臺州建設提供支持。三個臺州的建設互為支撐猶如一體兩翼,只有協調配合才能在市場經濟的藍天中一飛沖天。
(中國經濟時報臺州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張劍荊 柴國榮 夏金彪 徐 偉 張 帆 鄒建鋒 汪海寶 本文執筆徐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