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產業結構升級早 贏得應對經濟危機主動
2008-11-17 14:5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深圳產業結構升級抓得早、自主創新抓得早,因此應對這場金融危機就有了早的準備,也有了應對的能力。這是一條極為重要的經驗!”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嚴冬”并未過去,剛剛結束在深考察的溫家寶總理卻留下了異常肯定的“鼓氣話”。
10.2%、10.5%、11.5%,回顧深圳今年前三季的經濟走勢,依次走高的增幅無異于一場逆水行舟式的“加速跑”。交出這樣一份從容的答卷,深圳的底氣正是來自總理所說的“有準備”、“有能力”。贏得應對這次經濟危機的主動,深圳依靠的正是產業升級的“早”,正是自主創新的“早”。
國家出臺總額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方案,短期目標是遏制經濟快速下滑,但長期目標卻是推動中國的經濟轉型。得益于國際市場的強勁需求,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使得我們的產業升級逐漸喪失了前進動力,滿足于拼資源拼消耗的低級競爭。金融海嘯的最大沖擊,在于放大了中國經濟原有的問題,加工貿易企業眼下難堪的處境就是最貼切的證明。深圳此刻的從容就在于及早拋棄了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模式,果斷地以舍得投入、舍得時間、舍得聲譽的精神開始了產業結構升級。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和文化產業成為四大支柱,產業附加值占了深圳GDP總量的60%。因此,當金融海嘯的“寒流”來襲時,深圳也許會感染些許“風寒”,但卻不會衍變成為“重感冒”甚至“肺炎”。如此從容,關鍵就是深圳的現代產業體系已經鍛就了較為健康的經濟軀體。
“用創新贏得尊嚴,用創新贏得財富”,總理7月來深調研時有著深切的寄語。概括深圳的應對經驗,總理將自主創新總結為贏得主動的最基本經驗。創新是深圳最優良的發展基因,我們不僅形成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的城市人文精神,而且還聚集了一大批包括企業、人才在內的創新資源。“沒有打不開的市場,只有打不開市場的企業!”正如總理所言,當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變成“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時,重在追求自主知識產權的深圳高新技術骨干企業卻逆流而上,充當起支撐經濟穩健“勻速跑”的主力軍。且不去一一細數企業的名字,在最新評出的中國十大世界級名牌中,深圳就占據了三席。
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市場經濟體系的改革深化無疑是中國下一步改革開放的重點,而服務型政府建設無疑是重中之重。深圳能夠從容應對危機,政府的主動“出擊”功不可沒。這種主動不是去干預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而是用整體環境的隱性優勢盡可能化解外部沖擊。我們看到,深圳早在1月就發出了經濟預警,在全國城市中最早開始應對準備;我們還看到,“工業貿易百人服務小組”采取貼身服務,為出臺相應扶持政策及時提供決策依據;我們更看到,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深圳市政府采取了拿出30億產業引導資金等等積極的財政手段。如何撫平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金融海嘯是檢驗服務型政府的一次“國際大考”。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社會自主管理、政府科學調控的善治格局,深圳的應對是可貴的探索。
應對金融危機,深圳有責任為全國提供經驗,這是先行者的責任,也是試驗田的使命。今年3月,總理在全國兩會上的發言擲地有聲:“深圳特區是全國的一面旗幟!”展望未來,總理的寄語更是激勵人心:“這段克服困難的實踐也是深圳發展的過程,也是深圳提高的過程。經過這次風雨的洗禮,深圳像一棵大樹,根更深、葉更茂,深圳更堅強!”
就在上周,深港簽署五項協議共同對抗金融海嘯,聯手不僅僅是確保兩座城市的平穩發展,更是為了更廣大的經濟腹地能夠安然“過冬”。對深圳而言,成為一棵能夠抵御狂風暴雨的大樹,這是發展的基本目標;而讓“植樹”的深圳經驗催生中國經濟的“防護林”,“由樹成林”才是長遠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