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物流對接 力助天水經濟
2008-11-14 13:5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位處西安、蘭州、銀川、西寧四大省會城市的集合點,天水正是這個地理十字架上的“節點”。多年“東進西出”的商貿流通方式,為天水奠定了發展商貿流通業的良好基礎。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商貿流通將如何左右天水經濟的脈搏?
形成商貿流通鏈上的“節點”
“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設立,對于天水市發展商貿流通業無疑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天水市副市長楊維俊回答記者的提問時,首先毫不猶豫地說出了這句話。說這話的原因,得從天水市長期以來的商貿格局談起。商品流通“東進西出”,地域輻射隴南、通渭、莊浪等地區,使得天水在西北商貿流通中,一直占據著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構想沒有出臺前,天水的定位是建設隴東南商貿流通中心城市,而融入經濟區后,天水市的目標是隴東南最佳商貿流通中心城市。如今,在西安、蘭州、銀川、西寧四個省會城市的集合點上,依托四大省會城市的發展,形成天水東西南北商貿流通鏈條上的“節點”,就可以發揮特色優勢,將整個商貿流通鏈條補充連接完整。
不能背著歷史的包袱談發展
記者認為,發展商貿流通,天水市不能忽視前行的障礙。本土面積有限,使得天水在融入經濟區后,給外地企業的入駐形成了瓶頸。農業土地貧瘠,有特色的農產品上不了規模,產品只是特色產品,而非規模產品。同時,很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一座城市,還有一個最基本的起點要求:城市人口數量要達到100萬人以上,否則消費能力不強,而天水市卻遠遠達不到這一要求。與浙江全民創業、全民經商的思路和已經形成的發展格局,對于當地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來說,天水目前太欠缺這種意識了,也因此,天水商貿流通行業的活力明顯不足。
“我們不能背著八千年歷史的包袱談未來,也不能背著隴上小江南的包袱談發展。不過反過來說,只要解決了這些存在的問題,我們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副市長楊維俊告訴記者。
商業區域規劃的歷史遺留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天水市商貿流通發展的步伐。尤其在市內繁華區域和相對聚集的商業區域內,民、商合用建筑的頑疾已經暴露無疑。“天水缺乏專業的、有檔次、有品位的商業聚集區,更缺少商業核心區域,這些使得我們商貿服務能力和水平偏低,亦難以促進消費能力的有效提升。融入經濟區,我們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商業聚集區和核心區。”一位市政協委員如是說。要合理科學地規劃城市的商業網點,眼光不能只放在“十一五”,更要立足城市人口在百萬以上的目標。
把物流渠道上的特色發揮出來
天水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鮮活農產品的輸出是提升種植農戶最有效的途徑。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設立,將為天水市農產品進入周邊地區大城市,尤其是關中地區開辟綠色通道。蘋果、花椒、蔬菜等特色農產品經過這一通道,可直接進入大、中城市超市,能減少中間環節,有效提高天水市種植戶的收益。對于天水市來說,為特色產品打通對外渠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保證工農業生產需要至關重要。另外,組建商貿流通園區、培養多面手的經濟人勢在必行。目前,甘泉和西十里的兩處物流園區正在加緊規劃、建設的步伐,以期能夠及時趕上經濟區的快速列車。
經濟區的成立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對于商貿流通業來說也不例外。按照國家商務部有關加快物流發展的意見,天水市對于兩個物流園區的建設爭取到資金、項目與政策的支持,將會更有希望。
對于加入經濟區這個機遇來說,依托經濟區,天水市可以更直接地借助關中地區的科技力量,實現高素質人才的“造血”。西安所擁有的科研院所資源豐富,如果不是在一個經濟區內,天水市要實現院校對接就沒有先決條件。有了同一經濟區內的規劃,天水市就可以借助這條途徑,培育、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時借助關中地區科研院所與天水市的進出口企業協作,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天水市品牌能力的發展提高,有效改善“管理者水平趕不上經營者、經營者趕不上外地個體戶”的客觀困擾。
如果把天水市在物流渠道上“節點”的特色發揮出來,那么用一個數字來反映天水人的希翼,可能會更直觀。天水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天水市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4.09億元,今年計劃任務為100億元。而在經濟區規劃實施后,天水的“節點”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后,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初步估計可提升20%,將可達到150億元—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