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部沿海及南通開發的戰略思考
2008-11-14 1:54: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面向大海、背依腹地的沿海地區往往是發展的先行區、經濟的隆起帶。從經濟發展的布局或者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講,抓住沿海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就等于抓住了能帶動整個經濟發展和騰飛的龍頭,其戰略意義和作用不可低估。
一、立足國家戰略層面,重新審視沿海開發的重要戰略地位
江蘇沿海地區在國家發展格局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明顯優勢:一是江蘇沿海地處我國沿海中部,南融長三角,北承渤海灣,西連中西部,東出東北亞,位于中國沿海、沿江、隴海蘭三大經濟帶的交匯處,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區位;二是江蘇沿海多優質岸線,次深腹地是廣袤的平原,這里有全國密度最高的高速公路網、內河網,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物流通道已經形成,具有良好的農業和工業基礎等,具備最優的開發條件;三是貫通我國東西的兩大動脈長江、隴海線都以江蘇沿海為首端,江蘇沿海開發不僅事關江蘇和長三角地區的發展,而且對服務和帶動中西部的發展也將發揮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所以,江蘇的沿海開發具有難以比擬的國家戰略價值。南通是江蘇三個沿海城市之一,瀕江臨海,自然稟賦優越,區位優勢獨特,依托江海、開發沿海是我們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戰略意義有:
1.支撐長三角。長三角地區向來是我國基礎條件最好、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參與世界城市群競爭的重要區域。2007年長三角地區16城市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8.9%%,平均增幅達到15.2%%。但由于種種原因,它的發展長期存在一個不夠均衡、不夠協調的問題。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初,國務院決定成立上海經濟區開始,國家就十分重視推動長三角地區發展的一體化;2006年,“長三角一體化”正式寫進上海、江蘇和浙江的“十一五”規劃,說明長三角一體化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這個“一體化”有個被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描述或稱謂——“一體兩翼”,就是指以上海為龍頭,以上海、蘇州、無錫、南京等城市為中軸,以寧波為代表的浙江若干城市為南翼,以南通為代表的江蘇江北若干城市為北翼的城市群落發展格局。現在在這個格局里,中軸和南翼強、北翼弱,或者說長三角的其他角都很硬,而通揚泰這個角還比較軟,這顯然于長三角發展一體化戰略不相適應。改革開放初期,南通和寧波的GDP總量、外資總量、財政總量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后來國家大力支持以北侖港為主干港的開發建設,使寧波一躍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長三角南翼日漸強盛。現在,一體兩翼這盤棋的布局應當到了強化北翼的時候了。近年來,南通經濟呈現持續跨越趕超之勢,GDP增速連續3年保持江蘇第一,跨入全國為數不多的GDP超2000億、財政收入超300億城市行列,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南通沿海有豐富的土地、岸線、淡水資源,江河海相貫通,有20-30萬噸級的洋口港、呂四港以及已進入可研階段的冷家沙深水泊位等深港資源,沿江擁有萬噸級碼頭群,與長江中上游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鏈、物流鏈等,具有全方位深度開發的優越條件。著力推進南通沿海開發,必將撬動以南通為代表的北翼區域快速隆起,促進長三角板塊的整體提升,為國家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供支撐。
2.拓展大上海。上海在以全面升級為特征的新一輪發展中,土地、空間、人力、能源等已成為進一步發展的新瓶頸。上海在實現與西翼、南翼城市的深度融合之后,正在加快實施跨江北拓戰略。隨著蘇通大橋通車以及滬崇啟通道、崇海大橋、滬通鐵路等過江通道的陸續建設,南通完全融入了上海1小時都市圈、經濟圈,成為距離上海最近、接受輻射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城市。南通50%%以上企業與上海有著直接的業務聯系,75%%的外貿供貨額經上海口岸出口,70%%的農副產品銷往上海,熔盛造船、振華港機、上鋼三廠、上海輪胎等一大批來自上海的產業或企業落戶南通,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張江高科技工業園已在南通發展,今年以來,上海與南通在農業、制造業、產學研、人才、旅游等方面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就有12項。南通作為中國沿海首批開放城市和港口樞紐城市,其發展目標、戰略思路、產業特色、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與上海“四大中心”建設相吻合,是上海北拓的橋頭堡和首選地。
3.帶動長江北。推進江蘇以及南通沿海開發,既能促進我國東部沿海均衡協調發展,又能借助長江這樣的大動脈、大通道使開發效應直接輻射長江以北大片地區,并與國家實施的中西部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發展戰略相呼應。
實施南通、連云港、鹽城三市沿海的整體開發和有序推進,依托1000多萬畝灘涂和廣袤的經濟腹地,實施點軸式開發,形成以大港為龍頭的多個生產要素集聚中心,可以極大地增強江蘇沿海對長江以北區域的聚集與輻射功能。同時,南通是我國長江流域江海運輸功能轉換的起始點,加快沿海開發,有利于大幅提升上海-南通作為長江中上游地區重要出海門戶的功能,更好地服務中西部地區發展,促進這一地區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成為承接國際資本轉移、配置國內外資源的重要樞紐,成為推動中西部開發的重要支點。
二、沿海開發的戰略地位,要求及早地、更富成效地發揮沿海開發的戰略作用
1.大港口的戰略作用。一是全面突破深水海港建設。南通洋口港、冷家沙一帶具有建設30萬噸級船舶航道和碼頭深水大海港的條件,在沿海開發中,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重點扶持和加強洋口港等深水海港建設,加快形成國際化深水港口群,為廣大內陸省份提供出海距離最短、商務環境最佳、運輸成本最低的沿海口岸帶。二是全面推進沿海港口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沿海各市在港口發展上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科學規劃、整體布局,錯位發展、全面推進,合理確定功能定位,通過優勢互補,形成整體合力,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三是全面加強沿海港口綜合功能。加快建設沿海港口物流基地,加快港口電子口岸建設步伐,促進集中區產業鏈和港口服務業相互關聯、有機結合、共同發展。
2.江海聯動的戰略作用。南通是江蘇唯一瀕江臨海的城市,也是最早提出并實踐江海聯動開發的地區,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溫總理來江蘇考察時,多次強調要以江海聯動開發推進江蘇沿海的大發展和長三角的大提升,更高層次地規劃產業布局、城市功能、交通運輸等。我的理解是:江海聯動不僅是站在江蘇沿海開發的角度來講的,更是站在整個長三角發展甚至強化長三角對長江中上游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的角度來講的。大江與大海交匯,江海勾連貫通,是絕佳的資源組合。要利用好、開發好這一資源,就必須實施江海聯動開發,從而使江的開發因海而更具戰略空間,使海的開發因江而更具戰略功效。一是推進江海港口聯動開發。以沿江深水泊位開發建設為重點,深入推進沿江岸線資源的整治開發和整合優化,推進江海港口結構調整,突出發展集裝箱運輸,實現江港、海港合理分工;充分利用沿海深水海港資源優勢,通過江海水中轉,放大沿江港口集散功能;拓展、延伸、放大沿海港口群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推進江海產業聯動發展。根據沿江沿海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合理規劃和建設沿江、沿海兩大經濟帶,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促進沿江、沿海產業互動發展。三是推進江海交通聯動對接。加快構筑江海大通道,加速形成公、鐵、水、空、管五大運輸方式多式聯運、協調銜接、互為補充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
3.產業帶動的戰略作用。一是加快發展臨港工業。圍繞深水海港,加快發展石化、船舶、汽車、制紙等臨港工業,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加強產業配套、加快產業集聚,加速形成臨港產業群。充分利用沿海地區的資源優勢,加快發展風電、核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天然氣等新能源產業,努力將沿海地區建設成為新能源產業基地。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依托沿海港口和交通樞紐,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旅游觀光、服務外包、現代商貿、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強化服務業產業鏈配套,全面提升服務功能,加快形成沿海服務業新高地。三是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海洋特色產業。南通近年來正瞄準“十一五”末沿海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海洋經濟總量“三個2500億元”的目標,推進船舶修造與配套、制紙、港口機械、新能源以及現代物流等產業加速發展,著力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走廊、上海都市圈服務業新高地和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基地。
4.國際化的戰略作用。一是大力提升沿海地區開放的層次。依托大港加大招商選資力度,重點引進投資強度高、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強、貢獻能力強和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的項目,重點抓好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延伸招商,努力使沿海成為各類資本的匯聚地、輻射西部的發軔地和貫穿南北的承轉地。二是大力強化沿海地區的開發載體建設。完善沿海地區各級開發區功能規劃,推動共建共用,注重培育開發區的政務、商務、生態環境等綜合競爭優勢,全面提升創新功能和產出效能,增強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三是大力推進接軌上海工作。充分借助上海作為國際性大都市的“跳板”作用,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在做好規劃、產業、人才、港口等“硬接軌”的同時,加快推進體制、機制、理念、思路等“軟接軌”,不斷拓展接軌上海的領域和空間。
5.資源整合放大的戰略作用。一是整合岸線資源。根據沿海岸線不同的水深條件、土地資源、環境容量,切實加強沿海項目和產業布局的分工協作,在港口分類和產業特色上形成互補,使沿海岸線開發利用更加平衡合理。二是整合園區資源。將省、市、縣各級園區有效整合在一起,推動沿海產業園區布局銜接、功能疊加、政策共享、南北互補,形成優勢明顯的產業基地,以取得巨大的集聚效應。三是整合土地資源。江蘇沿海地區土地后備資源優勢突出,僅沿海灘涂就有1031萬畝,占全國灘涂面積的1/4以上,還有近百萬畝的低效鹽田可供開發利用。要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加快沿海灘涂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6.城市功能的戰略作用。城市體系是沿海開發的依托。加快沿海開發,必須大力布局建設沿海城市帶,壯大城市規模,強化城市功能,完善城鎮體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優勢互補、協調共進的格局。南通市近年來圍繞建設江海交匯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目標,加速沿海地區城市化進程,不斷推動人口向中心城鎮集聚,已經逐步建成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與沿海開發相適應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構筑了“四大功能組團”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為沿海開發構筑了有力支撐。
三、沿海開發戰略作用的切實發揮,要求進一步強化沿海開發的戰略保障
1.建立統一、協調的組織領導體系。省和沿海各市、縣應建立沿海開發的領導機構,負責研究制定省、市、縣各級沿海開發的規劃,統籌協調沿海開發中的重大事項,全面落實沿海開發的各項任務和要求。進一步推動、優化市與市之間、市縣之間、縣與縣之間的協作配合,對重大產業布局、重大項目落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區域之間錯位發展和推進土地、岸線、港口、園區等各類資源共建共用共享等重大事項,加強調查研究、督查指導、服務協調,共同推進各項工作。
2.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沿海開發機制。沿海資源十分珍貴,一定要注意避免低水平、粗放式的開發,努力做到高起點、可持續。為此,沿海開發一方面要以市場化運作為基礎,另一方面要注重政府主導、引導作用的發揮。在保證從中央、省到市、縣各級財政有相應投入的同時,探索建立由沿海各縣參股的沿海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以進一步加強沿海開發的統籌力度,提高沿海開發的市場化運作水平。
3.研究制定針對性、鼓勵性強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爭取將沿海開發中重大戰略構想、重點產業布局、重大工程項目納入國家相關規劃和計劃盤子,爭取在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在現有省級開發區中培育幾個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在經濟區與行政區關系以及土地規劃修編等方面給予試點權。另一方面,積極完善自身政策,賦予沿海開發以優惠的政策條件,將適合在沿海發展的產業,比如重化工、新能源、重型裝備、港口物流、海洋制藥以及海洋漁業、海產品加工等作為省重點扶持產業,享受省財政在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發展引導方面的優惠政策;在安排用地指標、專項貸款等方面向沿海地區傾斜;選擇發展潛力大、發展條件好的臨海工業集中區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將發展優勢明顯的臨港物流產業園區升格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中區;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港口、碼頭、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參與岸線、土地、灘涂等資源開發,參與倉儲物流、生產制造、對外貿易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