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流通:如何從獨奏走向合唱
2008-11-14 1: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訪業內企業戰略研究專家朱春杰教授
現代物流報記者 溫麗惠
已經是“立冬”了。然而,“金融海嘯”吹來的瑟瑟寒意,對于眾多鋼貿企業來說,讓他們親身感受到了,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強烈反差。
目前,國內一些大型鋼鐵企業已經把并購聯合、資產重組作為重要的發展步驟。鋼貿商作為上游鋼廠“被夾心”的群體,還要面對來自下游客戶的壓力,“賺錢難”的聲音越來越多。
因此,鋼貿商應該如何強身健體,唱響經營創新的“主旋律”?
對此,記者采訪了企業戰略研究專家朱春杰教授。
“三人組合”暢想曲
鋼貿企業面對目前形勢,如何做精、做專、做細、做強,最終走專業化整合的路線?
朱春杰認為,對于企業“越冬”應先從鋼廠與鋼貿商可分兩部分:我建議首先鋼貿商應聯手、聯手再聯手。比如貿易商有專門做板材、做螺線、做型材,如果這些企業都是一些不大不小的貿易企業,應打破一個品種界限,建立一種合作關系,大家都是利益關系,前一段時間,板材、型材、螺線價格下挫,其中,螺線價格下挫的比較快、板材其次,型材價格相對下挫慢一點,這三者之間就有一個層次上的變化,如果我們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建立一種聯手的關系,三個經營不同品種的小公司,成立一個品種多的相對大的公司,在平時工作中是獨立的財務機制,當螺線品種不好的時候,螺線就沒有必要在經營,把螺線的經營資源(包括資金資源、人力資源)用來支持其他品種上,最后大家還能分到“一勺羹”,這樣就能對市場的價格波動能力有一定抗爭性。
第二是與終端客戶的聯手,聯手后的鋼貿企業,不要互相搶客戶,建立一個各自的客戶群,與這個客戶群聯手后把資金集中在一起,不要有很大的庫存量,恰到好處的庫存就夠了,做好配送、加工、剪切等服務,把加工剪切下來的材料與終端客戶進行調劑,這樣不至于遭成浪費。
第三聯手鋼廠,按照經銷協議戶的關系鋼廠會規定鋼貿商每個月拿多少噸的貨,而且還必須提前1個月付款,這樣鋼貿商就會占用很大的資金,變的資金壓力非常大,所以鋼廠這種交易模式是不公平的,那么聯手五個十個鋼貿商形成一個團隊與鋼廠簽協,這個團隊內部也可以調劑貨物。從目前來看,鋼廠不僅僅是賣鋼,也要反映出調劑與配送能力,如果鋼貿商按協議規定進貨,一旦價格下滑,就會造成鋼貿商的巨大損失,同時把鋼貿商在市場上的經營能力消滅了,消滅了鋼貿商就等于消滅鋼廠,所以鋼廠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也要為鋼貿商著想,如果鋼貿商在市場中抱不成團,鋼廠應發揮其之間的調劑作用。
如:A、B鋼貿商同時協議每月1000噸的貨,如果A鋼貿商這兩個月銷售不錯,而B鋼貿商這兩個月銷售不好,那么鋼廠可從中把B的1000噸分給A500噸。這樣鋼廠的回籠資金也就快了,鋼貿商不市場中也會做的游游刃有余,也沒有資金壓力,風險大家分擔了,鋼廠也不至于在這場風波中受損。
“多功能”交響曲
聯手后的鋼貿企業如何在企業管理上下功夫,由此來降低經營成本?
朱春杰教授認為,首先在企業管理上,比如說,我們每個企業都請一個律師,要付一個律師整年的服務費,如果組合后的企業,請一個律師,服務費分攤,就大大降低了服務成本。
在經營服務上下功夫,開發終端用戶,進行加工配送,在增值服務中取得盈利。通過鋼材的加工配送,使鋼材變成了鋼結構件中的配件。這樣,不僅提高了鋼材的附加值,增加了鋼材的銷售價格,而且為終端客戶提供了方便,節省再加工帶來的費用,取得了雙贏。
在人力資源方面,現在生意不好做,不用員工那又不行,而且還要給員工工資,如果三家五家鋼貿企業聯合在一起,在用人上堅持一個理念:“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通過精減后,組成一個工人小組干活,這樣就降低了勞動成本。比如說賣螺線的也有機會賣型材,不要讓業務員之間競取,把個人行業變成企業行為,規范了市場,減少了惡性競爭。因此依靠員工,共同渡過嚴冬。
從被動服務企業向主動服務行業的轉變。爭取為客戶開展更多個性化服務,建立良好的銷售策略,在現在的鋼材市場,維護好客戶才是第一位的。對鋼材流通企業來說,需要改變“客戶要什么,我供什么”的單個企業服務經營模式,而是要發展為給某一個行業的全方位服務。所以,我希望鋼貿商要提高一下思維認識和整體理念,由此才能知道“合作才能共贏,合作才有和諧社會,合作才有科學發展”。
在這場金融危機當中有不少小鋼廠、小鋼貿公司倒閉,倒閉的不是小老板的財富,而是社會的財富。因為他們的固定資產都是銀行貸款的錢,所以,左手拉起終端客戶,右手拉起鋼廠,這樣大家圈在一起共擔市場風險、共度難關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