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幫物流業擦去“碳足跡”
2008-11-13 15:0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時下,隨著環保、綠色的概念逐漸成為全球的共識,碳排放要求在世界范圍內越發嚴格,一項新興的業務——“碳排放交易”正在悄然興起。這意味著,通過應用先進科技和提高管理能力而獲得低碳排放的企業,不僅可以從高碳排放的企業手里賺到真金白銀,而且,更意味著與碳排放緊密相關的行業將很有可能重新劃分市場。目前,中國的物流行業正在經受這種考驗?
綠色拷問中國物流
“在不久的將來‘碳足跡’管理將成為關乎企業發展的重要事務。”中遠網絡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大雷感慨道。據黃大雷介紹,所謂“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個人或企業“碳耗用量”;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 碳耗用得多,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制造企業的供應鏈一般包括了采購、生產、倉儲和運輸,其中倉儲和運輸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作為《京都議定書》簽約國的企業,我們的運輸、物流行業必須要對自己在運輸過程當中所排出的碳負責,甚至于在不遠的將來,如果企業不能管理好碳排放,不僅很難降低運輸成本,而且企業還將為自己排出的碳付錢。”黃大雷說。
事實上,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在2008年~2012年的第一個承諾期內,工業發達國家必須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1990年排放總量的基礎上減少5.2%。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在此期間不承擔減排義務,而且可以將本國實現的減排量出售給發達國家,換取資金與技術,再用于國內的環境保護事業,這就是《京都議定書》所設計的清潔發展機制(CDM)的精髓。
“擺在中國物流行業面前的唯一選擇是合理管理碳足跡。而管理碳足跡并不是一項簡單的事情。”黃大雷解釋說,這其中包括了各個倉儲中心的選址、倉儲數量、所需能量,運輸里程、運輸路線的安排,考慮使用柴油或汽油的成本和用量,是否通過增加整車運輸來降低碳排放等。
在黃大雷看來,以目前中國物流業信息化“中間大、兩頭小”的狀態,要實現細致的碳足跡管理困難重重。中間的信息處理能力已經非常強,譬如中遠物流,有非常完善的綜合物流信息系統,包括訂單、倉庫、配送管理系統,但要在這些數據上面做“智能化”的文章,從而降低成本,卻從來沒做過,“綠色供應鏈優化”便是要做這方面的嘗試。“兩頭小”是指現場處理能力比較差。在這種情況下,“減排”對于中國的物流行業來說,成了一項巨大的挑戰。
擦去“碳足跡”
“碳足跡”不僅事關中遠物流本身,亦關系其包括家電行業在內的客戶的前程——或許某一天,你的“碳足跡”排放不夠標準的話,出口之路將永遠關閉。
據介紹,中遠物流為完善中國物流的信息化應用,在2006年年底申請了國家發改委的技術創新項目,并于2007年經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成立了物流新技術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第一次合作項目,就是跟IBM中國研究院合作,包括綠色供應鏈項目、供應鏈的優化等。
“目前綠色供應鏈優化項目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其推廣將對中國物流行業的碳排放管理起到積極的作用。”據參與項目的IBM中國研究院丁宏偉博士介紹,供應鏈首先會涉及到產品設計、采購活動、生產相關的活動、倉儲,以及把各個活動、供應鏈的環節相連起來的配送活動。
“我們強調量化分析方案,一個是定性,一個是定量。定性考慮企業的戰略,包括整個市場趨勢如何、物流運營策略如何、競爭對手是處在什么樣的情況; 定量分析會考慮很多客戶的客觀數據,包括物流節點、地理位置、設備運輸的成本、運輸能力相關技術參數、歷史數據等。”丁宏偉介紹說。
在IBM看來,通過IBM基于網絡化的海量數據處理和智能分析,能夠使中遠物流通過全局管理更加清楚地優化運輸路徑。“我們過去的系統側重點是在數據,而不是智能化,這與國外是有很大差距的。而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兩頭小的問題,將重點放在處理基礎數據總結出的知識上,從而指導實際工作。”黃大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