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談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008-11-12 13:21: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現在全世界都在滿懷期望地向中國方向張望。世界發達經濟體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去,中國差不多就是阻止經濟下滑的唯一力量。
在最近的十五年來,正是中國的南方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80年代中期這里出現了第一批集體企業,而在90年代初最勇敢的外國投資者開始在這里建廠。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只是面積不大的一塊地方,但是產值卻占到中國的10%,19%進入中國的直接投資投在這里,還有中國29%的對外貿易額。如果珠江三角洲是一個國家,那么它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第十一大貿易國。
現在中國南方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從表面上還看不出有什么變化,但是只要稍稍深入了解一下,你馬上就會明白,這個地區的經濟是如此脆弱。危機的到來,正好趕上了轉型期,現在這個轉型期的結束還需要很長時間!
中國特色的廣交會
在巨大的廣交會的一號展館入口處,擺放著出口交易會組織者印發的信息材料,這是中國最大的出口貿易展銷會。但在今年,筆者詢問的所有參展企業都無一例外地抱怨說,今年前來參加展會的外商明顯少于往年。在街上也不難看出這個變化:酒店里還有空余房間(去年筆者在廣交會期間找不到住的地方,結果只好在一家尚未竣工的酒店住了一晚),而在飯店和酒吧里,桌子都空著!
一家中國咨詢公司的員工說,今年展會上有人開玩笑,說展會的工作人員多過訪客。筆者的領一個朋友也在展會上試圖做翻譯,但毫無結果--現在供大于求!
一位來自廣東梅州,生產家居裝飾廠家的經理何先生對筆者表示,參加展會的中國企業想要推銷的產品應有盡有,但是大家情緒都不高。他說他們公司的產品均為手工制作,大部分人都來自農村,現在很多人都回去種地了。去年參加展會拿到的訂單,很輕松地就能把參展費用賺出來,而今年幾乎一個新客戶都沒有找到。他抱怨說,就這樣一個展位還要收兩萬元。
展會組織方的正式代表穆先生認為,一切還都按照計劃進行。他表示明年也將會和今年一樣,展會將分為三個階段。今年的展會不同于往年,不是分兩季舉行,而是分成了三季。展會組織者認為,在今年春夏期間,因為受到奧運會影響,很多外國商家進入中國受到限制,他們急著要來采購中國產品,展會將會出現爆棚。但是組織者所期望的事情沒有發生!
穆先生說,來自中國國內的客商數量有所上升,去年來了6000人,近年來了8000人,這樣也可以彌補外商缺少。據展會公布的數據,在展會前兩季,從國外來了14000人,而去年來了19000人。參加展會的生產廠家也注意到,不僅外國客商數量減少,成分也有所改變:如果以前在廣州交易會上是歐美客商的天下,那么今年很多中國企業的潛在客戶都是來自中東、印度和巴基斯坦!
如果世界危機按照現在的趨勢持續下去,很多中國公司都懷疑是否有必要參加這個展會。廣東一家生產梳子和其他發廊用品的廠子的總經理殷先生對筆者說,在現有條件下,公司將不會再參加這樣的大型交易會,而是轉而參加專項展會和活動,那樣要更有實效。他還認為另一種可行的方式就是通過電子商務開展業務,比如加入阿里巴巴或者谷歌的貿易平臺,根本用不著和客戶見面!
危機導致連鎖反應
現在整個廣東的酒店和賓館服務行業都進入一個下滑期。在珠海,一家很出名的酒吧的經理對筆者說,最近一個月顧客少了,現在生意人都無心娛樂。香港媒體也說,廣東的酒店入住率比去年相比下降了20%!
在東莞,還看不出有危機的跡象,但是房地產中介們說現在有很多生產用地空閑起來。東莞原來有完整的物流產業,在這里可以找到生產任何商品的原料,現在原料也成了問題。一個大型工廠倒閉,就可能隨之倒閉數十個此前為之供應原料和半成品的小型企業。許多生產鞋子和皮貨的臺灣企業從東莞撤走,現在玩具生產廠家也面臨危機。新華社報道說,2008年全國有將近3000家玩具生產廠家倒閉--這幾乎是半數中國的玩具生產企業!
廣東有很多香港老板開的廠子,他們現在還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香港的銀行在最近幾個月很不情愿向企業提供貸款。據香港企業家聯合會組織估計,在此后的一年半時間里,在廣東將有兩百萬人面臨失業,現在他們還暫時在香港老板的廠子里工作。在廣東,為香港企業工作的人數有千萬之眾。
在廣東的俄羅斯企業也感受到了危機的影響。俄羅斯在廣東的一家咨詢公司的經理葉夫根尼·科列索夫說,在廣交會上,公司只簽了三個訂單,這比去年少得多,F在依靠自身資金發展的企業還在正常經營,那些正在從小型企業向中型企業轉變中的公司遭到的沖擊最嚴重!
對俄羅斯企業來講,這場危機來得很不是時候: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企業從中國進口的已經不再是成品,而是生產設備,他們想在俄羅斯國內從事生產?屏兴鞣蛘f,如果考慮關稅這樣更合適,F在這種方式的貿易將會如何,暫時還不清楚!
珠江三角洲在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中,電器生產,包括通訊器材,家用電器,電腦和電腦配件等占有很大比重,這幾乎是珠江三角洲42%的生產能力。廣東省在將來也打算發展高科技產品,把重點放在了創新和高附加值上。但是目前危機使得各類企業紛紛減產。
在東莞的一家臺灣電器生產廠家,被迫解雇了15%的雇員,也就是說將近幾萬人,還有一些人是自己辭職的。在裁員后訂單還是沒有增加,工資反倒從原來1600-2300元的水平下降到1100元,F在工程技術人員和辦公室員工還沒有動,他們還希望能夠回復到原有的生產水平。公司的主管人士說,如果危機繼續發展,現在的白領就可能變成藍領。
這家公司主要是生產GPS配件,主要客戶集中在東歐和巴西。現在沒有新的訂單,海外的客戶現在也沒有資金進貨。公司表示,幸好現在公司沒有外債,所有貸款都已經償清。還在幾個月前公司還打算進一批新設備,把廠子里空余的面積利用起來,但是這一計劃看來要推遲了。
企業要尋找出路
在廣東只有原來就面向國內市場的企業還感覺不錯,但這些企業也是少數。筆者了解到了幾家比較成功的例子,例如一家生產帽子的工廠,以前專門做對外出口生意,但后來逐漸轉向國內市場,根據國外設計的款式生產,面向國內市場,情況還不錯。其他面向出口的企業則認為,從對外貿易轉為對內貿易,有一定難度!
現在大多數廣東企業依靠原有的訂單生存,這些訂單或者是在危機前簽的,或是在危機剛開始時接到的。盡管如此,在結帳上還是出現了問題。現在很多廠家都要求客戶要全額預付貨款,甚至對許多老客戶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很多企業面對危機帶來的市場結構調整沒有準備。最近兩年,大多數廣東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平均上升14%,其中包括原材料上漲、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大型公司的經營狀況也在滑坡,他們此前甚至大量收購原料,還有的積壓成品,以此沖平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損失!
以前這些企業都是一個月才調整一次價格,現在則是每個星期都要調整一次。很多西方的企業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就盡可能地拖延最后的訂單期限,期待著產品價格下跌。當地人士用一個憂郁的玩笑形容說,現在是經濟上的秋天,很快就將進入經濟上的冬天。看來這個冬天將持續超過三個月,也不會是南方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