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八大轉向
2008-11-11 20:5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服務業被譽為“無煙產業”。但是,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們的生態理念和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服務業的廢棄物排放和環境污染問題也開始受到人們的注意。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生態要求,服務業發展的綠色規制成為新的政策亮點,健康消費、綠色消費成為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消費時尚。生態化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轉向。
這種轉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服務過程的清潔化、生態化,二是生態型服務業的創生發展。由于環境規制和消費理念的轉變,服務企業逐漸把實現服務過程的清潔化和生態化作為服務改進的重要目標。開展綠色營銷,不斷創建清潔化、生態化服務的新途徑。實施綠色服務,注重資源能源的節約,強調清潔生產、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另一方面,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始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轉變。適應新的綠色消費需求,服務業不斷發展創生出諸如氧吧、生態旅游等生態型服務業態,為人們提供綠色健康、親近自然的服務產品。
重要轉向之二:服務業的知識化
上世紀60年代,鮑莫爾作為服務業發展悲觀論的代表曾經提出一個論斷,即服務業在本質上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生產率的提高比制造業更加難以實現。人們把這一論斷稱為“鮑莫爾病”(Baumol disease)。但實際上,在產業演進過程中,“鮑莫爾病”并沒有出現。究其原因在于,鮑莫爾忽視了服務業不僅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可能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樣一個事實。
20世紀80年代,以羅默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將知識、技術作為內生變量引入生產函數。這突出地說明,知識與資本、勞動力和土地一樣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在發達國家,服務業正從勞動、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過渡,其發展日益依靠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知識化趨向。
服務業的知識化轉向主要表現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迅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顯著依賴于專業性知識和技術,向社會和用戶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中間產品或服務。那些知識、技術占主導地位,高附加值的諸如法律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設計服務以及金融、計算機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十分迅猛。在OECD(經合組織)國家,現代服務業已經成為產出最多、增長最快的戰略產業。在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是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要轉向之三:制造業的服務化
制造業服務化表現為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世紀后期以來,經濟領域的一項革命性變化就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許多傳統制造企業以賣服務取代賣產品,把服務看作是創造差異化優勢的工具,通過比競爭對手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消費者。
制造業服務化還表現為優秀制造企業由“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由關注產品生產,轉向涉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市場調查、產品開發或改進、生產制造、銷售、售后服務,傳統意義上的制造業與服務業邊界日益模糊。這些企業放棄或者外包制造活動,把注意力轉向專注于戰略管理、研究開發、市場營銷等活動,然后以服務業為中心將外包出去的價值鏈的不同環節串聯起來,實現資源整合,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鞏固企業的市場地位。
制造業服務化也表現為制造企業越來越多地進行“服務外包”或“服務剝離”。許多制造企業將產前、產中或產后環節的內部服務功能獨立出來,原來的服務活動轉而由其他企業完成。這一轉變促使提供生產服務的專門企業迅速發展。這些企業提供從技術產品研發、軟硬件開發,到人員選聘與培訓、管理咨詢、金融支持、物流服務、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等全過程的服務鏈,推動了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重要轉向之四:服務產業集群化
所謂服務產業集群化,就是指服務業中相互關聯的若干企業和機構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對集中。
現代服務業集群化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和趨勢。美國硅谷IT服務業集群、倫敦金融商務服務業集群、印度班加羅爾軟件服務業集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我國許多地區,服務業的集群特征表現得十分明顯。在南京市,新街口商圈集中了全市85%以上的大中型商業企業。上海的泰康路藝術街成為創意產業集群區。
由于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相對集中,集群化發展具有很強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現代服務業集群內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利用地理接近而節省相互間物資的運輸移動費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集群內大量的專業信息、個人信息及社區網絡式信息的流動速度很快,可以使集群區內企業迅速準確地掌握市場變動趨勢,有效展開競爭與合作,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并可以依靠自我創新優勢化解不利因素實現長期發展。地域上的集中使服務產業集群產生了顯著的外在規模經濟效應、范圍經濟效應、彈性專精效應和知識“外溢”效應,使產業和區域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
重要轉向之五:服務方式現代化
伴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服務業的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涉及技術、產業、組織、管理、業務流程等方面,推動了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和升級,服務新業態、新產品、新方式層出不窮,專業店、連鎖店、無店鋪銷售迅速壯大,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和B2C(Business To Customer,即商業機構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等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教育培訓管理咨詢、研發設計、市場營銷等領域,也涌現了很多新的服務業態和經營模式。無線射頻、自助服務機、商業智能等正引領商務服務業的發展潮流。服務業的服務方式呈現網絡化、連鎖化、信息化的現代化發展趨勢。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信息技術革命浪潮而興起的服務業,要發揮以信息導向配置社會資源的重要作用,就必須依托現代技術手段,通過對相關信息的及時收集、加工、處理和分析,建立快速反應渠道,實現服務模式的科學化、服務內容的標準化、服務流程的系統化、服務人員的規范化和服務資源的社會化,提高服務的效果和質量。在這種情況下,網絡營銷、連鎖經營、集中采購、統一配送就成為現代服務業廣泛應用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通過應用現代技術手段,使服務方式更先進、服務內容更豐富、服務質量更高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重要轉向之六:服務功能層次化
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承擔不同服務職能,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服務需求,是服務功能層次化的突出表現。在全國和全球范圍來看,以金融服務業為核心,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使一些國際大都市的內涵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全球性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跨國公司總部和研發集聚地。在同一個城市,現代服務業的高端領域,如金融、保險、高級商業中心、公司總部等,集聚在城市中心商務區。一些專賣店、高檔時尚服務企業集中在城市的高檔住區,或區位良好的街區。傳統的中低端服務業和面向大眾的服務企業則分散地分布在城市的普通住區。
重要轉向之七:民生服務社會化
民生服務社會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社會分工擴大的過程。民生服務的社會化有效解決了繁重的家務勞動問題,極大地減輕了家務勞動的強度,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發展體力和智力,有充沛的精力從事社會生產以至于完善自身。民生服務的社會化,強調專業化和產業化,不僅可以提供特色服務,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而且拓展了服務業發展的領域,催生了社區服務業、家政服務和社會化養老等新興服務業,促進了家庭服務、托幼養老、便民早餐、物業服務企業的蓬勃發展,培育了服務業新的增長點。
重要轉向之八:公共服務均等化
作為納稅人,平等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現代公民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社會正義的重要方面。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向財政資源不足地區轉移財力、向薄弱的公共服務領域投入更多的財政支持,用以增加基本公共物品供給,所產生的效用要大于投向財力充裕地區和投向原先供給比較充裕的公共服務領域,有利于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國際經驗也證明,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的階段,政府應該把公共服務作為核心職能,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速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步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基本需求。
長期以來,中國在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引導下,片面強調效率優先,造成社會發展的滯后問題,突出地表現為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和服務水平偏低,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更為短缺。展望未來,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業的發展應該而且必然要朝著城鄉發展一體化、服務設施共享化、服務標準趨同化、服務投入均衡化、服務制度一元化、服務政策均等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