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糧價波動中國-東盟共覓良策
2008-11-11 20:15: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5日,由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在廣西南寧市舉辦第二屆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閉幕。來自中國及東盟各國的扶貧官員、東盟秘書處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專家學者、企業家及非政府組織的代表等100多人共同商討并同意發布《南寧倡議》,呼吁有關發達國家積極承擔責任,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以實際行動推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倡議》為自貿區減貧提供有力支持《倡議》認為,東盟各國和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所在地區貧困人口規模仍然龐大,各國內部發展并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低收入人群抵御風險能力較差,全球化市場中蘊含的巨大經濟風險和頻繁爆發的自然災害,對本地區國家的減貧與社會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糧價飆升給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生活造成極大困難。《倡議》提出,本區域內各種力量積極參與,國際發展援助機構及發達國家大力支持,構建起防范經濟風險和自然災害的國內政策體系及區域合作機制,使貧困人口基本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與會代表建議,在本區域內部,建立和不斷完善適應東盟各國與中國應對經濟風險和自然災害需要的區域協作框架。盡快建立應對全球市場糧食價格波動、維護本區域糧食安全、保障貧困人口基本需要以及改善本區域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的合作機制。加強本區域經濟風險的檢測,共同抵御重大經濟風險、應對區域性自然災害。同時,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協商,推動發達國家在維護本地區糧食市場穩定中發揮積極作用;探索建立發達國家參與本地區協同性應急救災能力建設的區域性平臺。中國-東盟自貿區應借鑒中國脫貧經驗中
國是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2.35億。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表明,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的成就67%來自中國。中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鄭文凱在論壇上說,1978年以來,中國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改革開放,加快發展,使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500萬;在全國特別是農村實行了9年免費義務教育;在8億農民中建立了政府投入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在農村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東盟各國貧困人口規模仍然龐大,實現脫貧并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抵御風險能力仍是東盟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糧食、災害與減貧層面,中國和東盟各國應優先開展以下工作:各國政策制定者積極采取措施,大力完善市場體系,制定具有本國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戰略,擴大就業機會,增強貧困人口自力更生能力;各國理論研究者針對糧食價格波動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各國發展實踐者切實落實本國減貧和社會發展的干預政策;呼吁有關國際組織切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動員發達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增加減貧和社會發展項目的投入;制定合作框架,在各國內部、本區域內部、本區域與區域外其他國家及各種發展援助機構之間,建立各種合作機制和危機應對機制;繼續完善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機制。應建立糧食價格危機應對機制聯
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主任韋安夏5日在第二屆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上表示,包括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內的相關國家,應建立包括即刻響應、中期響應、長期響應在內的三重糧食價格危機響應機制,以確保糧食安全。
韋安夏說,針對近年來國際糧價危機,相關國家應該建立三重響應機制,首先是即刻響應,包括自然災害時的緊急救助,糧食、現金與抵用券項目,學校提供膳食等;其次是中期響應,以糧食換資產與培訓,本地采購以幫助和維持當地農民與市場,災害保險為主;最后是長期響應,包括推進農業生產,擴大研究和技術,減少貿易壁壘,擴大安全網,適應和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韋安夏介紹,造成目前糧食價格危機、糧食價格高啟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糧食需求的變化,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長導致糧食需求量加大,而用糧食生產生物能源規模的擴大,加大了對糧食的需求;二是糧食供給出現變化,主要糧食出口國遭受干旱,影響糧食生產,而各國紛紛限制本國糧食出口,加劇了國際市場糧食供應短缺;三是糧食生產成本增加,由燃油、種子和化肥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增加,使得糧食生產利潤空間下降,影響了農民糧食種植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