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遭遇寒冬 廈門貨代業遭遇生死劫
2008-11-10 14:0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1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謝嘉晟 通訊員 黃海蓉)最近,一場關于貨代業運費差價的官司向本已陷入慘境的貨代業踹上了致命一腳。
作為一個港口城市,廈門貨代業作為港口物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遭遇生死大考。
全球金融海嘯影響了進出口貿易。作為廈門境外海上運輸的主要出入口岸,象嶼保稅區碼頭拖車首尾相連的壯觀場面已難得一見,成了最直接的反映。
因降價競爭被擠壓的“差價”收入,最近其合法性又遭遇司法審查。有業者稱,這更將貨代業逼上絕境。
現象:拖車歇著沒事干
同樣是周四,但在象嶼保稅區碼頭,這個繁忙時段車流滾滾擁堵不堪的盛況已經不再,拖車轎車零星有序進出。
廈門保稅區剛成立時,象嶼保稅市場大廈進駐了很多進出口公司,整幢建筑上下12層,儼然一座進出口貿易大樓;最近幾年,這里變得更像是一座物流園了,大小不同的單元進駐了規模不等的物流公司,貨代成為最集中的一個行業,整幢建筑中能找出的非貨代企業,屈指可數。
池立忠的錦程國際訂艙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就設在保稅市場大廈的4樓,他的辦公室窗口就背靠通往象嶼保稅區碼頭的馬路,只要稍加留意,每天的進出拖車他都能盡收眼底。
“特別是最近兩三周來,進出這里的拖車明顯減少!痹诔亓⒅矣∠笾,每周的周二、周三、周四都是拖車進入碼頭裝船的高峰期,往年此時,進入碼頭的拖車經常會把這條進出通道堵得水泄不通,“最近幾周,也就昨天下午看起來有點像裝船架勢”。
池立忠接受采訪的時間是周五。
有半年多的時間,這種有點裝船架勢的場面已難得一見,最近兩三周來,這種冷清場面讓池立忠印象尤其深刻。在疏港路沿路兩側,還可不時看到停放的拖車!斑@種現象,在去年以前根本就看不到。”在貨代業摸爬滾打數十年之久的林海欣,現效力于美國海橋國際廈門辦事處,他的辦公室就在海天路上的物流中心大廈,透過窗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沿疏港路的風景。
今年去年兩個年頭,廈門貨代業生存環境所產生的巨變,在林海欣的記憶中,“反差實在太大”。這種反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往年馬路上到處都是忙忙碌碌的拖車,今年馬路上隨處可見拖車歇著沒事干。
傳言:300貨代呈關閉狀態
金融海嘯帶來的彼岸經濟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了廈門出口貿易,而貨代業的營業狀況幾乎成了出口貿易的晴雨表。
“現在整個行業看起來太凄慘了!睆臉I數十年,沒遇見過的這種蕭條景象,讓林海欣想到了這個極端的形容詞。
“跟去年同期相比,廈門整個貨代業務量估計減少不止一半!弊鳛閺B門地面上的老牌物流公司,運發(廈門)物流的賀超世感慨道。報關行、貨代和拖車是運發的三大主業。
廈門約有50%-60%的物流公司集中在象嶼保稅區內,象嶼地稅局的統計月報幾乎代表了廈門整個物流行業的經營現狀。
象嶼地稅局的統計顯示,2008年上半年營業額為20340.29萬元,利稅671.23萬元,尚能保持44.45%的比增,而從2008年7月到10月份由于進出口貿易額出現滑坡,直接導致了物流業不景氣,原來預期應是行業高峰期的四個月間,營業額累計僅12109.17萬元,利稅399.6萬元,在行業規模有所擴大的情況下,同比增長僅28.2%。
在這份統計報表中,向來措辭謹慎的廈門稅務官員用了“增速明顯減緩”這個詞語。
廈門物流業同行間還在相傳,今年來,廈門已有不下300家貨代公司呈關閉狀態。據悉,目前,廈門大大小小貨代公司約1500家,一級貨代約500家,看起來已挺不住的貨代公司中,有一級貨代,也有掛靠一級的二級貨代。
貨代行業不景氣也直接影響到了拖車生意。廈門一家接受采訪的拖車公司坦言,大概在三周前,基本上還能保證一部拖車一天有一次的運量,但最近,這種運量也難以為繼了。
“差價”:屋漏偏逢連夜雨
今年,對廈門貨代業來說,是考驗企業實力的時候了。
“現在,跟船務公司簽租船協議時,須馬上支付現金。”在池立忠印象中,往年貨代公司可先跟船務公司簽訂租船協議,跟委托企業結賬后,再到船務公司支付船租。這樣,貨代公司只充當“中介”角色,無資金壓力。現在因須先支付租金,貨代公司就必須備足一份租船用的租金,生意越大,備用租金就越多。如沒積蓄,貨代公司的生存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貨代業另一大變化是,“差價”空間突然變小。
老貨代們提起曾存在于貨代業中的 “代理費”,都很留戀。那時,貨代公司有兩塊收入,一塊是從船務公司拿到一定比例 “代理費”,另一塊是從企業接單再到船務公司訂單,轉手之間的“差價”,“差價”后來更成為行業“潛規則”!按碣M”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普遍被船務公司取消,“差價”成了貨代公司生存的唯一收入。
如今在國際大環境影響下,出口訂單減少了,行業業務量下滑,出口企業面臨危機,“對價格突然變得非常敏感了”,而大家為搶訂單,競相降價,直接影響了“差價”收入。
目前在廈發生的一起被稱為 “貨主向貨代追索海運費巨額差價第一案”的案件,更將貨代業的“差價”收入推上了風口浪尖。該案中,高時(廈門)石業有限公司一紙訴狀將A貨代公司訴上法庭,稱A貨代收取“差價”是不當得利,理應返還。目前該案正在審理中,一旦司法判定貨代公司收取“差價”違法,將徹底剝奪貨代的 “差價”收入,有業內人士稱,這等于將貨代公司逼上絕路。
屆時,行業的重組,貨代公司盈利模式的重構都將無法避免。
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誰也說不清這波金融危機的影響究竟會持續到什么時候?廈門貨代行業何時走出谷底?受訪的市場人士普遍感到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