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業巨頭聚鄭共商農超對接 帶動農業走向現代化
2008-11-10 10:17: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這幾天,讓不少消費者掛念的思達超市的琯溪蜜柚又上市了。與批發市場的蜜柚層層轉手不同,思達的蜜柚從原產地直供超市,省去了中間環節,品質好,價格并不貴。像思達一樣,越來越多的超市采取農超直接對接的方式解決生鮮經營中蔬菜瓜果的貨源,在與主產地訂立購銷合同后,經檢驗
合格的農產品直接進超市出售。
這種農超對接方式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未來超市生鮮經營的方向,也被業內專家認為是帶動農業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的一場革命。
11月8日,全國連鎖業會議主要內容之一——2008中國連鎖百強·零售CEO峰會在鄭召開,主題就是“農超對接帶動現代農業發展”。連鎖界赫赫有名的零售巨頭紛紛結合自身實踐發表精辟見解,與會的國家農科院、國家社科院等享譽業內的專家學者更是展開激烈的研討和辯論。
在此,提煉、歸納各位專家、業內人士的觀點和見解,供借鑒、參考。
農超對接是機遇也是挑戰
觀點:農超對接是雙贏選擇,帶給農民的有機遇更有挑戰。
農超對接帶給農民的機遇顯而易見,用武漢中百超市總經理程軍的話說,通過這種模式,超市可以把中間商的利潤補貼給農民,農產品的價格相對更高,農民得到了實惠,超市也得到了質優價廉的商品,從而形成價格競爭優勢。這一模式帶給農民的實惠,琯溪蜜柚的例子也許是很好的證明,正是通過家樂福超市這一平臺,這種產于福建平和縣的柚子迅速打進全球市場。
超市帶給農民新機遇,如何實現與超市對接,對農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導胡定寰用親身體驗提醒農民:了解超市的經營理念、生產出讓超市滿意的農產品,成為雙方實現良好對接的基礎。就水果而言,超市要的水果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個頭要勻稱,要有良好的外形、色澤等商品性。包括果樹、蔬菜的施肥、噴藥等種植環節,農民都要按照超市的要求進行。上海商學院教授顧國建認為,要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培訓,讓他們和新的環境條件一起成長,學會與超市對接。
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關鍵
觀點: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成為農超對接的關鍵。
與會的業內人士和專家一致認為,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的前提是農民的組織化,這也是農超對接的關鍵。顧國建說,農村問題重點是流通問題,超市對接農業,關鍵點在于組織化程度。
在如何實現更好對接上,山東家家悅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培桓建議,可以采取如下對接模式:科研所+農戶型,科研所的科技實力有利于對農產品進行改良,幫助農民進行土壤檢測、給予農民技術指導等;大戶帶小戶型,有影響力的大戶可以發揮監督、帶動作用,進而保證產品質量。他同時建議,雙方的合作中,超市的標準前移很重要,超市對環境、種植、管理、驗收等一系列標準,要前移到生產環節,指導約束農民的生產行為,保證產品的滿意度,同時還要聘請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
武漢中百超市的生鮮經營在業內頗有特色。總經理程軍說,與農業經紀人、農產品帶頭人的緊密聯系是合作順利的關鍵。在談到如何更好保證直接采購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時,家樂福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國偉稱,與農民的密切合作,包括對農業協會進行培訓等是保證。
農超對接是食品安全的保證
觀點:農超對接是食品安全的保證,有助于推動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農超對接對食品安全的保證成為大家的共識。羅國偉說,直采模式可以讓食品的追溯從農田開始,有利于構筑“從田地到餐桌”的可監控的農產品產業鏈。在農超對接的模式下,超市開始更多參與到農產品的上游生產中去,從標準制定到技術指導到質量檢驗,到統一加工、生產和配送,從各個環節保證產品的安全。王培桓說,農產品的問題重點出在流通環節,而非工業生產環節,環節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就不能杜絕。而超市與農業的直接對接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多年致力于農產品流通方式研究的胡定寰說,近幾年,農業與超市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消費者對健康、安全食品的要求,直接促進了農超對接模式的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開始在超市集中出現,在引導消費者理念的同時,也引導了農產品生產的方向。
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宗南直言,農業能否實現規模化生產種植,對食品安全十分重要。零售業對食品安全的貢獻,就是如何實現大流通帶動規模化的農業生產。
一位商務部專家在發言中稱,農超對接模式既滿足了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又提高了農民收入,更有利于新農村的建設。論壇上,胡定寰再次提起他曾于2004年說過的話,“超市將成為帶動農業走向現代化的火車頭”,4年后的今天,他更堅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