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醫藥商業30年:從粗放走向集約

2008-10-29 0:46: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不久前,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公布了2007年中國醫藥商業百強名單和經濟運行情況分析。2007年,我國醫藥商業毛利率為7.89%,費用率為6.48%,利潤率首次達到1%以上,為1.21%。按照國際慣例,醫藥商業毛利率如果維持在4%,利潤率應該達到1%。這說明,我國醫藥商業總體經營和費用控制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今天,走進北京醫藥股份、廣州醫藥集團、上海醫藥股份等國內知名醫藥商業企業的物流大廳,你會驚嘆于ERP管理帶來的整齊劃一、科學有序,這些企業的市場價值已經得到國際認可。目前,我國醫藥商業已經處于高度集約化的“前夜”,國內排在前20名的醫藥商業企業銷售總額已經占全國醫藥產品銷售總額的42.33%;國內最大的3家醫藥批發企業銷售總額達到773.37億元,占醫藥商業市場銷售總額的19.21%。
  不論是醫藥商業企業的經營管理還是行業格局的變遷,我國醫藥商業完成這一巨變僅用了30年的時間。今天,當我們回首過往的歲月,心中的痛苦和喜悅未免交織縈懷……
——編者按
  統購統銷落幕

  上世紀80年代末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醫藥商業實行的是統購統銷經營模式,整個醫藥商業全部被國企壟斷。1950年,中國醫藥公司成立后,建立了大行政區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醫藥公司。為了健全采購供應體系,先后成立了天津、上海、廣州、沈陽、北京、西安、重慶7個一級醫藥采購站和上海化學試劑采購供應站(西安、重慶供應站于1957年前陸續撤銷),省(自治區)醫藥公司先后建立了二級(地、市)醫藥采購批發站和縣醫藥公司(一部分與縣藥材公司合并),形成了四級調撥的計劃模式。
  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醫藥商業模式有了變化。而近十幾年來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的浙江醫藥產業正是得益于浙江醫藥商業體系上世紀80年代末在全國率先掙脫計劃經濟束縛的結果。據時任浙江醫藥公司總經理、現為浙江醫藥行業協會會長的趙博文回憶,1989年,浙江省醫藥公司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打破原有計劃經濟層級采購模式,各醫藥批發站可以跨區采購和供應,打破四級批發的層級制度,各級批發站都可以到醫藥生產企業采購,價格、服務、質量首次被引入市場。“該決定一公布就遇到了巨大阻力,但是計劃調撥的弊端顯而易見:渠道單一,條塊分割,醫藥公司坐等產品進門,缺乏主動性,人浮于事。打破四級調撥模式后,一下解放了90多個縣級站,他們不再受到上級站的計劃控制,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購銷。一年下來一算賬,能力強的縣級站居然比二級站經營業績都好。”趙博文認為,醫藥商業放開后,對浙江省的醫藥工業產生了重大影響,正是這些采購站引入市場競爭概念,在采購商品中貨比三家,才使得工業企業有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意識,提高了產品質量。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醫藥商業迎來了真正的解放,統購包銷、四級站體制被打破,很多下級醫藥站開始辦企業進行藥品銷售;工業進入商業領域自銷;一些新的批發企業開始出現。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朱長浩評價,放開經營后的商業企業可以在市場中享受同等的公平競爭;醫藥流通從單一的國有模式,逐漸形成國有、民營、合資包括股份制企業共同發展;國外先進的總代總銷、區域代理經銷、直銷、零售連鎖等開始出現。
  如果把10年作為一個節點進行比較,能夠清晰對比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帶給醫藥商業的巨大變化:1987年我國醫藥商業銷售額為197.48億元,而2006年為3359億元,后者是前者的近20倍;1987年我國醫藥商業的利潤為9.79億元,2006年的利潤為23.48億元,利潤翻了一番……

  大步邁向市場化

  “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過程是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醫藥流通體制的改革要比醫藥工業(制造業)的改革滯后,因為我國醫藥工業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后就全面向國外開放,而醫藥流通領域因為種種原因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才逐步向國外開放。”朱長浩說。
  1980年5月,當我國第一個醫藥合資企業——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時,國家醫藥主管部門對醫藥流通領域的對外開放還十分謹慎,仍然強調“個體、民營不能搞批發”,這就延后了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時間表。
  對此,曾擔任原國家經貿委醫藥司司長、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現任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的于明德說:“因為當時全國1萬多家批發企業多、小、散、亂,我們擔心外資一旦進入,中國醫藥商業會被沖垮。”
  然而,憂慮并沒有變為現實。在中國“入世”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外資并沒有進入中國醫藥商業領域。對此,于明德一語道破天機:外資企業當時不認可中國醫藥商業企業的價值!
  一些公開數據可以對這一觀點進行佐證。2001年,我國醫藥商業粗略統計有1.7萬家,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有10多家,超過50億元的只有3~6家;零售企業12萬家,最大的連鎖藥店年營業額只有5億元;行業平均利潤率不到1%,而費用率卻高達10%以上,全國有一半醫藥商業企業匯總性虧損。即使到了2003年,全國醫藥流通企業仍然缺乏龍頭,前3位所占的市場份額之和僅為13%。
  2000年,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長陳濟生正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走上了領導崗位。也許當時她并沒有意識到,中國醫藥商業正處于下一個10年的關口,中國醫藥商業的美好未來將在他(她)們這一代企業管理者手中締造。
  陳濟生曾描述過當年醫藥批發企業的狀況。沿用的流程是產品從生產工廠的倉庫到批發企業的倉庫,再賣給藥店,藥店還設有一個倉庫,藥店再拿出其中一部分上柜銷售。醫院也是一樣,也設有自己的庫房,而且隨著藥品種類增多,需求增加,庫房建得越來越大。藥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經過的環節多,層面多,不僅增加了流通成本,還產生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復性勞動。國際上的商品流通從批發到零售的過程中,利差大致是15%,在我國卻是不確定的數字,因此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印象:醫藥批發業很賺錢。這種看法甚至吸引了行業外的許多企業參與到醫藥流通行業中來。這種傳統的批發運作的業務流程實際上制約了企業的有效整合和發展,使得企業的競爭能力大大分散。整進整出的流通方式已經不適應服務的要求,客戶越來越走向隨機的、小批量和多批次的服務要求,這種模式的變化使得醫藥批發企業要尋求自身的發展,必須采用配送的方式。“在北京醫藥股份公司成立之前,我們就已經對國外醫藥配送批發企業進行了考察。在美國,醫藥流通企業采用的是‘醫藥配送中心’這樣一個概念。我們知道,商品流通的速度越快,資金流動越及時,企業獲取的利潤越高。當時在美國,我們看到僅有10家物流公司就滿足了全部市場需求。
  2000年后,陳濟生以“必須跟國際接軌”的決心著手建立現代化物流中心,從引進設備到軟件系統整整磨合改進了3年。正是這3年,國內大型醫藥商業公司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管理理念更新,上馬一流設備,開始擁有巨大的吞吐量,購并重組風起云涌。
  也是在這一時刻,以國家為導向的規范醫藥商業市場的工作也在同步進行,為商業領域的集約化加了一把火:199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第一項工作就是加大力度推行醫藥工業和商業的GMP、GSP規范。
  一位醫藥商業企業總經理表示,GSP認證在全行業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大家第一次有了現代化醫藥批發的認識,建立庫房,藥品擺放、溫度設置、完整的購銷錄、冷鏈的設置等一系列新的操作流程都是從那一刻建立起來的。
  據了解,GSP認證之前,國內醫藥企業大部分沿襲著傳統的運營模式,沒有建立現代信息及物流管理系統,管理手段落后導致效益低下,而成本、費用居高不下。國家強制推行GSP后,形成了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保障企業效益的有形品牌,有利于發展一流的醫藥企業,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經過認證的“洗禮”,25%以上的不合格批發企業被淘汰,醫藥商業企業減少到1萬家左右。盡管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太多,但是對行業形成有進有退的良性循環還是起到了決定作用,同時將行業裝備水平和管理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商業價值獲認可

  到了2006年,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發布的百強名單振奮人心:銷售規模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有3家;過50億元的有9家;過30億元的企業達到15家;過20億元的企業有27家。醫藥流通排位前20名的企業銷售總額達到1419.48億元,占醫藥市場銷售總額的42.25%,利潤占醫藥商業利潤總和的69.16%,市場集中度和經濟效益集中度顯著提高。
  2005年1月,境外企業向中國醫藥商業伸出了第一個橄欖枝:永裕(香港)醫藥有限公司悄然與上海康健進出口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永裕(上海)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永裕),注冊資金為1200萬元人民幣。上海永裕成為國內醫藥流通領域首家由外資絕對控股的合資企業。此后,外資進入醫藥商業的速度明顯加快。2007年被譽為合資年:5月上海醫藥公布將在全資子公司上海滬中醫藥有限公司重組的基礎上,以股權轉讓的方式與日本鈴謙株式會社合資設立上海鈴謙滬中醫藥有限公司,主營藥品分銷業務;9月,湖北九州通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其官方網站正式對外宣布,九州通集團以截至2006年底評估的凈資產值為基礎與境外公司合資,成功引進外資6000萬美元,境外公司占合資后九州通集團29.63%的股權;緊接著,業內又傳出湖北同濟堂與一家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合資的消息,據悉,第一期資金3000萬美元已經到位。
  “2006年后,中國的醫藥商業逐漸受到外資的青睞。商業價值被認可后,合資的股值往往高出實際價值數倍,這是工業企業不能企及的。”于明德說。
  縱觀醫藥商業改革開放30年的成績,朱長浩認為,第一是實現了產權多元化,多種經濟成分都已進入醫藥商業領域;第二是醫藥流通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趨勢突出,區域經濟特征凸顯,經營模式多樣化;第三是醫藥流通企業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升。醫藥流通經營模式的多樣化體現為總代理、區域合作、零售、直銷醫院等多種形式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全國龍頭與區域龍頭并進,把市場推向了有效、有序競爭。特別是2000年,原國家經貿委下發的《深化醫藥流通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到2005年要扶持10家年營業額超過50億元的醫藥流通企業。“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朱長浩說。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