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
2008-10-28 11:2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李福順 陳曄 楊穎敏
振興國家裝備制造業是 “十一五”期間黨和國家對民族工業提出的高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吹響的時代號角。民族工業的發展,引進消化吸收是一條途徑,但是在此階段之后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自主創新是振興國家裝備制造業的惟一出路,沒有自主創新就沒有國家裝備制造業發展。只有結合我們的國情和煤礦的實際需要,使其“脫胎換骨”抹去模仿的痕跡,優化轉化為我們自己真正的東西,產品才有自己的競爭力和生命力。自主創新
振興機械裝備制造的必由之路
回顧中國從甲午戰爭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工業落后必將受人欺凌、受制于人。以前我們國家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其中之一也是因為民族工業不強,國力弱,在機械方面有所依賴。作為煤炭生產大國,煤炭和煤炭工業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依然是主要能源和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煤炭企業實現現代工業就要上設備,進口一套機械裝備成本昂貴,給煤炭企業造成了巨額成本。實力小的企業無力承擔昂貴的費用,只有國產化降低制造成本后,國內中小煤礦企業才能普及煤礦機械裝備,這也是大勢所趨。目前,在黨中央科學發展的指引下,隨著國內安全生產形勢的需要,對煤礦進行嚴格整頓。其中之一的標準,也是“硬指標”就是國內采掘運的機械化,沒有實現機械化的煤礦企業將失去企業資格。鑒于此,中小型煤礦企業在整頓中也迫切希望質量合格、價格適宜的機械裝備來武裝自己。
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大型礦井主要設備幾乎全部被國外大公司壟斷。煤礦機械裝備不及早實現國產化,否則,國內市場被國外行業壟斷,不利于民族煤機制造工業的發展。引進消化吸收是一條快捷的途徑,但是在“入門”之后必須自主創新,有我們自己的創新點,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自主創新的目的。
“十一五”期間在煤機制造業唱響了“三國演義”,開始了煤機裝備制造行業的一次大整合。來自國際的美國lMM公司(國際煤礦機械有限公司)兼并了國家老牌佳木斯等煤機企業、三一重工等有實力的上市公司以及民營企業都在向成套化設備發展,對于以前的國有單機生產企業和煤炭形勢好轉后 “蜂擁而來”、“與煤共舞”的新生一代,對傳統的煤機制造業構成威脅,產生巨大沖擊。而且山西、東北等一些產煤大省開始實行地方保護,沒有創新的產品在同一起點上自然要優先采用“本土”產品。對于機械裝備工業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面臨生存的考驗。“洗牌”過后,單機煤機生產企業如果在短時間內做不強做不大,在幾個大集團形成“拳頭”、“氣候”之后,企業抗風險能力降低,將逐漸失去市場和飯碗,甚至被淘汰出局。無論單機生產企業,還是成套煤炭機械裝備企業,在完成初期產品“技術積累”之后,只有采取自主創新而后走專業化生產道路,做大做強,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產品文化,用品牌去抗衡,才能贏得市場;自主創新,就是要結合實際盡快在跟進的基礎上升級,快速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構筑起自己的“籬笆墻”和“防護網”,有更多的保護色和亮點,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自主創新 必須高起點高標準
凡事欲則立,不立則廢。自主創新也一樣,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標準。模仿和跟進解決的只是暫時的生存和飯碗,提供的只是一個起點和“門票”。沒有自己的特色和標準,彼此之間一個模樣,在市場上不能長久站住腳,也無法去繼續競爭。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有幾句話,可以借鑒給今天的煤機制造業,“煤機制造業強,則煤炭工業強,則民族工業盛;產品新,則企業氣象新,有競爭力,必將是機械制造業的春天。”強的基礎是什么?強的基礎是高標準高起點。
自主創新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和標語,要做許多細致的工作,要求生產企業要有一流的管理模式,要有創新的高素質人才,要有高精尖的設備,還要有雄厚的資金基礎,使生產組織管理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有保證。現在,我們有些單機生產企業見市場形勢好,為占領市場,不惜降價打價格戰,其結果犧牲的是質量和信譽。一時占領市場,因為售后服務環節等跟不上,因為配件供應不足等等原因,有的企業在逐漸退出市場。特別是在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以后,世界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機械裝備的上游產品鋼鐵和煤炭大幅降價,甚至鋼鐵和煤炭企業停產或倒閉,一連串的打擊,最終挺過來的是那些有競爭力的企業。自主創新考驗著每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和企業家,最終影響的是一個行業和產業的興與衰。
振興機械裝備制造業,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和企業領軍人,要有企業長期的戰略目標和規劃。對于志在必得的企業來說,要贏得未來的市場:規模上要做強做大,管理上做精做細,產品和服務要做優做好,行業物流如何適應,企業物流必須上一個臺階;自主創新的理念如何適應發展需要,如何盡快融入到企業的每一個層面。最終目的: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立足國內,走向世界,敢于和世界一流的企業叫板和抗衡。而不是曇花一現。
自主創新的高起點高標準,不僅僅是產品的新,有更多的內涵,有更高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要求: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的功能,實現智能化,品質乃至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企業文化都匯聚在其中。做到這一步,你看見的就不僅僅是一個鋼鐵組合的一個機械產品,而是文化和實力的象征,是品牌和品質的體現。高起點高標準使自主創新發展到極致,由表面到內核,最終目的是使企業的發展、產品的研發達到最高境界。
自主創新 永無止境
自主創新是機械裝備制造業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和生命。但是,對于煤機裝備制造行業來說,自主創新又任重而道遠。隨著入世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幻,國際機械制造企業看中了中國這塊大“蛋糕”。大家都明白,在有限的目標市場中誰掌握主動權誰最優誰最過硬,誰就笑在最后!革命戰爭年代,“槍桿子里出政權”。而市場經濟大潮中,自主創新出效益和競爭力,它帶來的企業的繁榮昌盛,反之,企業則岌岌可危,始終在危險的邊緣徘徊。
當前和未來的一個時期,機械裝備制造業面臨的是一次生產技術的再革命。許多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對煤機裝備制造行業提升自己的品質有了更多的機會,也給志在振興民族工業的企業家和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的舞臺和發展空間。這是一次革命,一次機遇,一次展示才能的機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第一生產力中的“力源”,它有春風春雨的功能,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和行業,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就等于是給企業插上飛翔的翅膀。
自主創新是振興之路。但說著容易做著難,真正實現起來很不容易。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鉆研。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落實到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領域,做好長期的準備,扎扎實實做好每一個過程,完善每一個管理環節。
自主創新永無止境,功在千秋。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看,幾十年的時間里辛勤的科技工作者們開發出無數國內第一、世界一流的機械裝備,不僅在國內礦山使用,而且還走出國門服務于世界經濟。再回首,昔日落后的民族工業已經成為過去,其發展成就昭昭令世人矚目。特別是神六神七飛天,航天事業的大發展,我們對太空的探索激勵了民族志氣,展示了國家的實力。沿著自主創新這條科學發展觀統領下的道路走下去,我們堅信民族工業和煤機裝備制造業必將迎來一個美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