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海關鐘樓修復開放
2008-10-27 10:2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鄭曉潔陳岱芬
“咚、咚、咚……”海關鐘樓報時了!沉寂了幾十年的鐘聲重新響徹汕頭港的上空。10月22日上午,見證汕頭百年商埠歷史的汕頭海關鐘樓修復后作為關史陳列館正式開放。
鐘聲承載汕頭人歷史記憶
海關鐘樓位于汕頭市外馬路2號,1919年開工建設,1921年建成,由英國人興建,是汕頭開埠以來最早的建筑之一。汕頭海關的前身潮海關解放前一直在此樓辦公,解放后至1988年,海關鐘樓也一直是汕頭海關總部機關的辦公所在地。原來的海關鐘樓是兩層樓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1556.2平方米,長方體結構,走廊環繞四周,內部裝飾考究,鑲嵌在其正門樓頂的大鐘為大理石面,黑色羅馬數字,海關鐘樓也因此而得名。
許多老汕頭人都對海關鐘樓懷著深深的感情,家住老市區的王伯告訴筆者,解放前中山公園九曲橋的炮山安置有土炮報時,中午12時海關鐘樓聲一響,公園即放午炮,因而舊時汕頭有 “鐘樓鳴,午炮響”的說法。老一輩的汕頭人都把海關鐘樓的鐘聲稱作標準時間,習慣于聽海關的鐘聲安排作息,曾有一些工廠將中午12時的鐘聲作為上午的下班時間,一些人家也把其作為午餐的開飯時間。現在修復后的海關鐘樓報時區間設定為:每天從早晨6:00開始,晚上22:00點結束,每整點報時一次。王伯稱,海關鐘樓重新修復是他期盼已久的事,鐘樓承載了老一輩對汕頭埠起起落落的幾多回憶,很多老華僑回汕都專門前來尋訪。
鐘樓見證汕頭百年開埠史
汕頭是我國沿海最早設關的口岸之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 《天津條約》,于1860年1月1日成立了由英國人控制的潮海關,亦稱洋關,這就是汕頭海關的前身。潮海關的關稅征收等海關管理權被洋人掌管近90年,期間還包攬海務、港務、檢疫、郵政等事務。中國人民為收回海關主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直到解放后才真正收回主權。上世紀20年代汕頭港迎來了輝煌時期,遠洋航線四通八達,其經濟腹地涵蓋粵東、贛南及閩西南。日、德、法、美、俄等等國家的洋商紛紛來汕插足。上世紀30年代高峰期,汕頭港口船舶噸位數居全國第三。潮海關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自1939年日本侵略汕頭后汕頭港從此一蹶不振。1942年6月成立偽潮海關。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潮海關終于回到人民手中,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汕頭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1950年2月14日,潮海關更名為汕頭海關。老海關鐘樓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凝聚了汕頭港對外貿易發展的縮影。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景熙表示:海關鐘樓不僅僅是汕頭海關的歷史建筑,也是汕頭珍貴的文化遺產。研究東亞歷史的日本籍學者濱下武志在其著作里就強調,汕頭港是當時東亞非常重要的口岸,地方海關的歷史并非是孤立的,是研究整個東亞通商網絡的切入點。原汕頭大學黨委書記、著名潮汕文化研究學者黃贊發說: “汕頭海關鐘樓見證了汕頭開埠的歷史,也見證了近代洋人把持我海關管理權的屈辱史,更見證了汕頭發展的變遷,也為汕頭現在的發展提供著啟示。”
陳列館展示汕頭海關關史
汕頭海關1994年汕頭海關鐘樓被汕頭市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汕頭海關正式啟動對鐘樓的修復工程并于今年6月順利完工。鐘樓外觀修復遵循 “容貌復原”原則,保留了原來歐式古典建筑風格。
修復后的海關鐘樓室內面積1500多平方米,作為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上下兩層分成 “解放前的汕頭海關”和 “當代汕頭海關”兩個展區,展示了潮海關設立、收回海關主權的斗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汕頭海關與粵東經濟息息相關的發展史。展品包括許多珍貴的歷史文檔和圖片資料,如:媽嶼關產房契原件、共產黨員郭沫若任潮海關監督的咨文、海關監督馬文車強行收回50里內常關的偉大創舉歷史記錄等重要文物。陳景熙表示: “海關鐘樓能夠在原址原貌保留下來是汕頭學術界的福址,應該好好珍惜。無論是它的所處的位置,它的建筑特色、藝術風格以及現在收集到的藏品,都系統地反映了汕頭港發展的歷史軌跡。”黃贊發則表示:汕頭海關通過文物的修復和保護與陳列館相結合的做法,很好的利用了空間,賦予了文物充實的內涵,使它們具有了生命力和現實意義。對文物進行原址原貌的修復是對文物價值的保護,也是對人類特有的懷古情感的一種保護。
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負責人介紹,關史陳列館將作為汕頭開埠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外開放,通過歷史文物展出和圖片介紹,配套鐘樓本身的文化底蘊,展現汕頭海關乃至汕頭市開埠以來歷史變遷及發展軌跡,發揮 “資政、存史、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現實教育意義。目前陳列館采用團體預約的參觀方式,今后將逐步向公眾開放。
筆者在現場看到,新修復的海關鐘樓毗鄰西延的海濱路,見證著周圍一切的巨大變遷,將成為汕頭港和海濱路西段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