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作證
2008-10-26 14:18:00 來源:物流天下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海關與改革開放密不可分,海關是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改革開放最直接的見證者。
而十幾年前淮陰海關設立之初,許多人心里還多少有些不理解。“海關海關,不是沿海城市才有嗎,淮陰沒有海,建什么關啊?”“海關是個啥單位,是干什么的?”類似這樣的疑問,并不鮮見。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從淮陰海關到淮安海關,改變的當然不只是一個字,一組數據顯示:
1998年淮陰海關完成監管貨運量1996噸;實際征稅228萬元人民幣;處理報關單150份;備案手冊191份,金額2083萬美元;為企業進口設備辦理減免關稅和增值稅4117萬元人民幣。
2007年淮安海關完成監管貨運量30萬噸,金額2.5億美元,實際征稅1.49億元人民幣;處理報關單2526份;備案手冊638份,金額3.2億美元;為企業進口設備辦理減免關稅和增值稅2.6億元人民幣。
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增長的海關業務量,見證了淮安開放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淮安海關的建成開關,使我市形成了外貿、外資、外經、外管、商檢、外運、結匯、報關等一條龍的涉外服務體系,對于進一步改善我市的投資環境,加快對外開放和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促進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宋祥榮是淮安海關財物裝備科的的科長,年紀不大的他在淮安海關也算是一個元老級的人物了。從1993年淮陰海關開始籌建,一直到現在,宋祥榮一直在海關工作。宋祥榮向我們回憶當初情景,“當年籌建處有5個人,都是從市各部委辦局抽調上來的,我當時是在紡織局駐深圳的機構工作,應該說對海關比一般人知道多一些。”至于為什么要建海關,宋祥榮舉的一個例子頗能說明問題,“1992年有關方面調查表明,每年淮陰企業到外地(當時主要是上海)報關的費用達到300萬元之多,不僅如此,哪怕有一個數據出錯就要往返修改,耗時又費錢,帶來很多不便。另外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很多老板首先會問淮陰有沒有海關。一聽說沒有,人家的興趣就不是很大。因此在政府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堅持要把海關辦下來。當時籌建工作很辛苦,后來確定下來的大樓地址是農科所的試驗田,光是征用土地就花了一年多時間。”
就這樣,1995年5月國務院批準在淮陰設立海關,1997年6月18日淮陰海關開關并正式對外辦理業務。2001年初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后,海關總署隨后批準了淮陰海關更名為淮安海關。
由于淮安地處內陸,轄區外向型經濟欠發達,企業基礎差,外向度低,分布零散,規模較小,對海關監管政策不了解,淮安海關直接面對地方政府和企業進行了解溝通,開展政策宣講、咨詢和培訓,引導其在服從國家發展大局的前提下用足用好相關優惠政策。
“當時我們組織關員到企業宣講,由于企業本身向外度不高,還沒有認識到海關的作用,所以反應不是很積極。每次宣講結束,問他們有什么問題不明白,需要進一步了解的,他們都說沒有。隨著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增多,他們迫切需要了解海關的一些新政策,打電話或上門咨詢的企業不斷增多,變化還是非常明顯的。”一位海關工作人員對我們說。淮安淮關還幫助和指導轄區企業大力開展區域通關業務、與韓泰等企業開展加工貿易聯網監管,與淮鋼等骨干企業建立協作伙伴關系進行掛鉤服務,開展守法便利通關改革企業試點,對大型重點骨干企業實行誠信管理,享受海關各領域出臺的各種便利通關措施。
二
站在2008年回顧過去,許多淮安老海關人感慨萬端。綜合科的主任科員張光明想起1977年開關之初,業務量很小,有時候一天都沒有一個單子,一年的單量不到100份。減免稅只有幾十萬元,稅源企業不過三四家,許多企業都普遍不成規模。現在一個月的單量就有400份,減免稅接近兩個億,稅源企業30多家。經過十幾年的業務改革,海關監管業務量不斷增長、業務范圍不斷延伸,業務門類不斷增多。
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企港直通”便捷通關模式、“門對門”零距離快速便捷通關服務等一系列創新之舉使淮安海關走在全省甚至全國海關改革的前列。富士康集團等臺資企業落戶淮安后,對海關通關速度有較高要求。這些企業在廣東、蘇南投資多年,他們希望本地海關采用或者是移植南方先進和便利的管理模式。富士康集團投資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出口加工區,按現行的管理辦法,出口加工區貨物采用“直轉關”的辦法。因此“屬地報關,口岸放行”對其不能適用,而直轉的方式存在兩次報關的問題,由于淮安地區暫時沒有空港,距離上海這樣的國際型大口岸又比較遠,因此,按直轉的方式不能完全滿足富士康這樣企業的物流需求。淮安海關積極順應淮安經濟發展的需求,本著服務企業、便利企業通關的理念,在充分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大膽創新,對“直轉”和“屬地報關,口岸放行”兩種監管方式作一定整合,實行“企港直通”便捷通關新模式。開發區海關直通點即將正式啟用,該直通點位于京滬高速路口,距離連云港港口僅10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2007年 8月23日,淮安海關、連云港海關、連云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共同簽訂四方“企港直通”誠信協議,在當前“直轉關”的基礎上,借鑒“屬地報關,口岸放行”的做法,探索“屬地報關、屬地驗放”的監管方法,為富士康集團量身訂做“屬地報關、屬地驗放”企港直通便捷通關新模式。富士康集團進口貨物無須在口岸海關辦理轉關手續,貨物到連云港后不落地,直接運抵淮安進行通關放行;出口貨物在淮安海關辦理一切通關手續,運抵口岸后直接登船放行。“企港直通”便捷通關模式系國內首創新型通關模式,富士康集團成為目前全國唯一一家享受“企港直通”模式的企業。
實行“企港直通”便捷通關模式后,避免了企業的兩次報關,減少了企業報關環節,節省了企業的物流成本,以一個集裝箱節省1000元人民幣計算,富士康達產后每年至少節約近2000萬元費用;進一步加快了貨物的通關速度,提高了通關效率,為企業至少縮短通關時間3天;企業直接在屬地海關報關,異常情況處理溝通更加方便有效及時;企業自理報關報檢、進出口貨柜套用機會增多;由屬地海關對企業進出口貨物進行全程監管,有利于節約海關的監管資源。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先生親自致信省委書記梁保華高度贊揚淮安創新通關監管模式給企業帶來的實惠和便利。
2007年9月28日,淮安海關黨組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將淮安海關整體搬遷至進出口企業相對比較集中的開發區辦公,在淮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最前沿為企業提供“門到門”快速便捷通關服務。富士康等一批大企業紛紛落戶淮安經濟開發區后,企業對在開發區就近辦理海關業務的需求日益迫切。淮安海關監管區域為淮安、宿遷兩市,是江蘇省管轄區域最大的隸屬海關。由于監管區域廣、企業分散,關員下廠經常往返達一、二百公里。從方便企業考慮,淮安海關克服人手緊張、條件艱苦等困難,堅持上門服務,并對外公布服務時限承諾,實行24小時預約通關。無論酷暑寒冬,不管是晚上還是休息日,只要有任務,關員都全力以赴,任勞任怨。
淮安海關積極參與和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監管點、公共保稅倉庫、出口加工區等平臺的規劃和建設。從富士康落戶淮安到出口加工區申報、建設規劃、預驗收到通過國家9部委的正式驗收,淮安海關均提前介入,組成專門工作組,赴昆山、揚州、連云港等出口加工區進行調研和學習,積極有效地聯系配合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搞好設計規劃建設,為項目實施提供相關政策咨詢和輔助決策;與此同時,考慮到封關運作后涉及到企業編碼轉換、電子賬冊的聯網、切換等客觀因素,為最大程度減少對企業生產的影響,海關提前進行崗位培訓,開展有關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學習和業務調研,積極做好出口加工區封關運行的監管工作。
三
不久前,市委書記劉永忠視察淮安海關,感謝海關為淮安發展尤其是淮安大開放作出的突出貢獻。他認為,“淮安海關的貢獻銘記在淮安發展史上,鐫刻在淮安開放史上。”劉永忠說,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淮安海關對開放有著特殊的敏感,一直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大步跨越,為淮安出口加工區等開放大載體的建設傾注了汗水和智慧。目前,淮安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進構筑大交通、培育大產業、發展大流通、繁榮大文化、開發大旅游五大建設,以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標。我們現在要依靠沿海、借港出海、促進開放、走向世界,吸引更多資源集聚淮安,實現“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局面,這就需要海關付出更多的努力,給予淮安經濟發展更大的支持。
近年來淮安開放型經濟發展全面提速,一批包括富士康在內的上億元、幾十億元的投資項目紛紛落戶,外向帶動戰略優勢發揮明顯。2007年,淮安進出口貿易分別達到14.5億美元,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對外經濟貿易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和平臺。淮安出口加工區已封關運作,淮安機場“十一五”建設規劃項目正在籌建之中,具有國家二類水陸口岸功能的淮安運河國際港也正在規劃建設。這些都對海關提出更高的要求,當然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平臺。
未來兩年內,海關將進一步提高保稅監管水平,促進淮安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針對我市加工貿易起步晚、水平低、總量小的特點,在總署保稅業務流程再造和大通關的背景下,結合本關區的特點和業務需求,大力推行保稅物流業務的改革,積極探索加工貿易監管的有效方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現代風險管理的理念,提高監管效率。進一步提高聯網監管水平,繼續在業務量較大、管理水平較好的企業中推廣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力爭三年內加工貿易聯網占全部加工貿易的90%以上。充分發揮海關統計信息對外貿的預警監測和決策參考作用,及時準確對全市進出口情況進行預警分析,提供對策和預案;對傳統的出口產品和行業情況進行調研,開展貿易分析。
深化通關作業改革,提高把關服務能力。繼續推廣區域通關業務,幫助和指導更多企業開展區域通關工作,讓更多的企業享受通關便利。鞏固和擴大“企港直通”改革成果,在“企港直通”便捷通關新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區港聯動”、“淮連直通”,努力實現淮安與連云港之間“無縫對接”和“無障礙通關”。繼續加強與口岸海關的溝通與配合,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加快通關速度,提高貿易效率;積極探索出口加工區等特殊監管區域整體聯動和“功能整合、政策疊加”工作,充分發揮特殊監管區域的輻射能力和集聚效應。制訂完善出口加工區海關工作規范和操作規程;建立特殊監管區域貨物快速流轉監管模式,簡化特殊監管區域貨物流轉手續。統一特殊監管區域卡口管理,提高卡口監控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好海關監管點和公共保稅倉的功能作用,進一步完善物流配套服務體系。
參與口岸協調機制,全力支持地方電子口岸建設,努力實現各類信息資源的跨層級、跨部門共享,構建“大通關”格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年輕的淮安海關正在邁向屬于自己的花樣年華。